今天给各位分享黄梅戏之乡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黄梅戏之乡在哪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黄梅戏到底是湖北还是安徽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
黄梅戏之乡,在安徽安庆和湖北黄梅县均有此称呼。一种说法: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现流布于安徽省安庆市、湖北省黄梅县等地;另一种说法:安徽安庆是黄梅戏的起源地,被称为中国黄梅戏之乡。
1995年2月,黄梅县被湖北省文化厅命名为“黄梅戏之乡”。1995年8月,被文化部授予全国“黄梅戏之乡”称号。
2006年,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的申报内容显示:黄梅戏又名“黄梅调”,源自湖北省黄梅县一带的采茶调。清末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融合,逐渐发展为一个戏曲剧种。黄梅戏是由山歌、秧歌、茶歌、采茶灯、花鼓调,先于农村,后入城市,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剧种。它吸收了汉剧、楚剧、高腔、采茶戏、京剧等众多剧种的因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点。
据湖北省人民政府、黄冈市人民政府相关资料显示:“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原名黄梅调、采茶戏、黄梅戏等。”
据人民日报刊登文章显示:“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以《黄梅戏的起源与发展》作为学术课题,聘请多位多年从事黄梅戏艺术研究的专家学者,对黄梅戏起源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调查研究。均认为黄梅戏起源于安庆地区。”
黄梅戏的故乡在哪?
湖北黄梅。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
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台湾等地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
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扩展资料:
黄梅戏的开山鼻祖:
邢绣娘(1749-1818),本名邢秀莲,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孔垄镇邢大墩,是黄梅戏的开山鼻祖 。
邢绣娘是清乾隆年间鄂赣皖三省黄梅戏代表人物,也是黄梅戏从民间小戏发展成高台大戏的奠基人。
虽然黄梅戏起源于黄梅是国家有定认的史实,但并不广为人知,不少国人认为黄梅戏是安徽省的地方戏。
还有人认为黄梅县隶属安徽省。以至于有“安徽唱响了《天仙配》,湖北丢掉了黄梅县”的说法。《黄梅戏宗师传奇》,通过邢绣娘这个真实的历史人物,讲述了黄梅戏的起源过程。
生于黄梅县孔垄镇邢大墩的邢绣娘,是清乾隆年间鄂赣皖三省黄梅戏代表人物,也是黄梅戏从民间小调发展成高台大戏的奠基人,乾隆皇帝曾御赐为“黄梅名伶”,堪称一代宗师。《黄梅戏宗师传奇》,正是演绎邢绣娘追求黄梅戏事业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
业内人士认为:“如果说严凤英是黄梅戏的皇后的话,那么,邢绣娘便是黄梅戏的皇太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梅戏
黄梅戏之乡是哪里?
安庆黄梅戏之乡,皖西南区中心城市黄梅戏之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黄梅戏之乡。二千多年前为古皖国,安徽省简称“皖”即源于此。主要景点有天柱山、迎江寺、菱湖、独秀园、花亭湖、司空山等
天柱山黄梅戏之乡:古有“南岳”之名,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区、全国文明森林公园、中华十大名山、世界地质公园。道家将其列为第14洞天、第57福地。白居易诗句“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是对它雄奇景象黄梅戏之乡的描述(见图6-18)。
天柱山
黄梅戏之乡
黄梅戏之乡---安庆
安庆素有“文化之邦”、“戏剧之乡”、“禅宗圣地”的美誉。是《孔雀东南飞》、“大乔小乔”、“不越雷池一步”、“六尺巷”等著名故事的发生地黄梅戏之乡,是统治中国文坛近三百年的“桐城派”的故里,是京剧鼻祖程长庚为代表的徽班成长的摇篮,是黄梅戏形成和发展的地方。古皖文化、禅宗文化、戏剧文化和桐城派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黄梅戏用安庆语言念唱,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之乡;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黄梅戏来自于民间,雅俗共赏、怡情悦性,她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感染观众。
黄梅戏的表演艺术特点
黄梅戏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富、优美、动听,其唱腔如行云流水,委婉清新、细腻动人,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人民群众的喜爱。黄梅戏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其曲调健康、朴实、明快、优美,表演形式活泼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彩腔,也称打彩调,是黄梅戏班社职业化后,因常被演员用来向观众“讨彩”而得名。其曲调欢快、流畅,在花腔小戏中曾广泛使用。主调,又称正腔,系黄梅戏中传统正本大戏里常用的唱腔。有平词、火攻、二行、三行等。其中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常用于大段叙述、抒情,听起来委婉悠扬。
在音乐伴奏上,黄梅戏早期演出为“三打七唱”,即由三人演奏打击乐并参加帮腔。乐器分工是黄梅戏之乡:堂鼓一人兼奏竹根节和钹,坐草台正中;小锣一人,坐上场门外内侧;大锣(又名”筛金”)一人,站在上场门外外侧。到20世纪30年代,伴奏除打击乐器外,又尝试用京胡托腔,后来还有人试用高胡和二胡伴奏,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高胡作为主奏乐器的形式才被逐渐固定下来。
角色行当
黄梅戏角色行当的体制是在“二小戏”、“三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上演整本大戏后,角色行当才逐渐发展成正旦、正生、小旦、小生、小丑、老旦、奶生、花脸诸行。辛亥革命前后,角色行当分工被归纳为上四脚和下四脚。上四脚是:正旦(青衣)、老生(白须)、正生(黑须)、花脸;下四脚是:小生、花旦、小丑、老旦。行当虽有分工,但很少有人专工一行。民国十九年(1930)以后,黄梅戏班社常与徽、京班社合班演出。由于演出剧目的需要,又出现了刀马旦、武二花行当,但未固定下来。当时的黄梅戏班多为半职业性质,一般只有三打、七唱、箱上(管理服装道具)、箱下(负责烧茶做饭)十二人。行当搭配基本上是正旦、正生、小旦、小生、小丑、老旦、花脸七行。由于班社人少,演整本大戏时,常常是一个演员要兼扮几个角色,因而在黄梅戏中,戏内角色虽有行当规范,但演员却没有严格分行。
关于黄梅戏之乡和黄梅戏之乡在哪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黄梅戏之乡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