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三下江南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三下江南什么意思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东北三下江南战役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很多喜欢战史的朋友,都听说过“三下江南”这个词。这里的江南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南方地区,而是在东北。江也不是长江,而是松花江。那么在46-47年,东北野战军(此时称民主联军)“三下江南”究竟是什么意思?为什要三下江南呢?我们来解读一下。

日军战败后,东北地区重归中国版图,但是面临一个实际问题,就是“接收”。45年中国有两大武装力量,即国民党军和共产党军队,都在向东北积极派兵,希望站稳脚跟。都想接收东北,便有激烈冲突。两军在1946年上半年的南满地区爆发过大战,由于当时国军派到东北的20多万军队包含大量战斗经验和武器装备占优的远征军甚至驻印军,所以东北我军难以长期抵挡,只得暂时退出长春、四平等主要城市,到松花江北壮大力量伺机反击。而南满是东北的发达地区,我军在北撤的同时,也不能完全放弃,便留下了一部分部队据守在临江附近,与国民党军周旋。这样便为后来的“三下江南”建立了基本的态势基础。由于在解放战争中,山海关以内的北方地区才是国共两军交战的主战场,当时双方的大规模作战兵力不在东北。尤其是国民党军,区区二三十万人对于偌大的东北显得捉襟见肘,国军作为当时的政府军,还需要大量占领城市,包括县城,建立行政机构并留下部队维持秩序,这都需要时间和人力。所以尽管军事上占据上风,敌人却无法在东北全面发起进攻,对于松花江以北,更是鞭长莫及。46年下半年到47年,国民党军在东北的主官是杜聿明中将,他制定的战略就是先消灭南满地区的数万解放军,然后再集中力量向江北发起进攻。
辽沈战役前的大决战: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从此扭转局势
看过电影、电视剧《大决战》的观众都会在脑海里留下很深的印象:在1948年爆发的辽沈战役里,东北野战军对国军呈压倒性的优势,不但在数量上远超国军,在武器装备上毫不落后,因此整场战役如拉枯摧朽,酣畅淋漓。
影视剧没有直接展现出来的情况还有:当时东北野战军控制了东北地区97%以上的面积、86%以上的人口,国军则被压缩在长春、沈阳、锦州等少数几座大城市里。
其实,在1946年冬天以前,东北野战军的前身东北民主联军还被国军追赶着,一路往北方撤退,直到撤到了松花江以北,才松一口气。
东北野战军和国军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攻守易势,发生了巨大的逆转,显然不是凭空掉下来的。实际上,在辽沈战役爆发之前,东北民主联军就与国军发生过一次大决战:三下江南,四保临江。
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是一系列战役。它们发生在同一个时间段,彼此之间有紧密联系。
这里的江南,不是指长江中下游南岸区域的江苏、浙江、安徽等地,而是指松花江以南区域。这里的临江,指的是位于吉林省东南部的临江地区。
1946年12月27日,郑洞国率领6个师的兵力,对临江地区发动攻击,以此打通从通化到集安的交通线路,对南满民主联军进行围歼。南满民主联军3纵、4纵采用正面阻击、深入敌后、寻机歼敌的战术,对国军进行打击。
位于松花江以北的东北民主联军主力部队(北满民主联军)出动1纵、2纵、6纵,加上3个独立师,来到松花江以南,与南满民主联军配合作战。
这是一下江南和一保临江。
1947年1月30日,国军第二次集中4个师的兵力进犯临江地区。南满民主联军3纵、4纵在与国军周旋了6天后,于2月5日对国军中实力较弱的新5军第195师进行重点打击,歼敌2000余人。驻扎在新宾的国军205师派出一个团前来增援,又被3纵消灭大部。
这是二保临江。由于这次国军出动的兵力不多,加上又是寒冷的冬季,北满民主联军没有南下。
1947年2月13日,国军第三次集中5个师的兵力,继续进攻临江地区。这次敌人来者不善,给南满民主联军带来很大的压力。北满民主联军当机立断,派出1纵、2纵、6纵,在2月21日再次来到松花江以南,与南满民主联军并肩作战。
这是二下江南和三保临江。
在二下江南时,北满民主联军6纵在城子街消灭了国军1个团后,乘势而上,与独立2师一起攻打德惠。德惠位于长春以北75公里,松花江以南35公里,是国军进攻北满的军事基地。如果能够攻下德惠,将有很重要的战略意义。可惜,由于北满民主联军6纵存在“思想上麻痹轻敌、敌情不明、准备不足”等问题,再加上驻守德惠的是国军五大王牌军之一的新1军下辖的第50师,全部是美式装备,战斗力很强,最终无功而返。
其实,这时杜聿明率领主力部队北上,打算与北满民主联军进行战略决战。北满民主联军看穿了杜聿明的企图,于1947年3月2日返回松花江以北。
可是,杜聿明眼见“煮熟的鸭子飞了”,心有不甘,冒险派遣军队跨过松花江,对北满民主联军穷追不舍。北满民主联军看准时机,当即杀了一个回马枪,第三次来到松花江以南,消灭了国军第87师、第88师。这就是三下江南。
杜聿明“偷鸡不成蚀把米”,还不服输,又在1947年3月26日集结20个团的兵力,兵分三路,对临江地区进行第四次进攻。南满民主联军采用诱敌深入的办法,将中路的国军一个师进行围歼,粉碎了敌人这次军事行动,胜利结束了四保临江。
从1946年12月27日,到1947年4月3日,东北民主联军(北满民主联军和南满民主联军)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打退了国军多次大规模进攻,一共歼灭敌人5万多人。单纯从作战规模和歼敌数量上来看,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不算很大的战役,但意义重大。
东北民主联军通过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军事行动,不但遏制了国军的进攻,还借此展开了对国军的战略进攻。从此,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进行战略对决,不再由国军主导,而是由东北民主联军决定了。
东北野战军3下江南是指的什么?是长江以南吗?如果不是那又是什么?
指东北松花江以南。
一下江南:
1946年12月27日,郑洞国指挥新6军、第60军、第52军、第71军的91师进犯临江,民主联军采用正面阻击,深入敌后的战术,经过10多次战斗,歼灭国民党军7千多人。即一保临江。
1947年1月5日,民主联军1纵、2纵、6纵和三个独立师,一下江南。他们采用围点打援战术,在张麻子沟、焦家岭歼灭了来援的国民党新一军两个主力团,又将所围之点其塔木攻克。
随后,南满民主联军又针对国民党军的进犯,发起二保、三保临江作战。
二下江南:
2月21日,1纵、2纵、6纵和一些独立师共12个师,突然二下江南,歼灭城子街新一军1个团,占领九台和农安。民主联军原想乘胜对德惠发起攻坚,却久攻不下,杜聿明立即指挥4个师北上,打开了小丰满水库,使松花江江水大涨。企图截断民主联军的退路,迫使民主联军在松花江南与国民党军进行决战。东北民主联军没有做他想做的事,而是冒死撤到松花江北。
三下江南:
民主联军已经撤到江北,可杜聿明紧追不舍,派出了部分兵力突入江北。林彪怎么会放过这块肥肉,他立马命令部队杀个回马枪,发起了三下江南。国民党军大败,87、88师大都被歼灭。三下江南胜利结束。不久,南满民主联军也取得了四保临江的胜利。
历史背景:
在东北的初期作战,国共双方为争夺黑土地进行了数次战役战斗。东北民主联军兵力虽多,但是战斗力非常弱,尤其是在四平进行的阵地防御战,更是元气大伤,败到了松花江北面,然而,林彪、彭真和罗荣桓等同志并未失去信心,而是积极创建根据地,以图卷土重来。
国民党中将杜聿明的战略方针是“先南后北”。在进攻四平时,他首先攻占本溪,然后分兵北上,一举夺下四平,他又故技重施,四犯临江,先歼灭南满(靠近朝鲜)的民主联军,再向北满挺进。
东北民主联军司令员林彪则针锋相对:北满不支,南满出击,南满困难,北满出援,叫你首尾不能相顾。于是,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就这样开始了。
隋炀帝的三下江南,真的导致了天下大乱吗?
显然隋朝的灭亡不仅仅就是因为隋炀帝的三下扬州。其实还是因为封建统治者与豪门世家之间的利益纠葛才会导致了隋朝的灭亡,这个是最根本的原因。因为我们知道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的时候,他借助了很多豪门世家的力量才推翻了宇文家的天下建立隋朝。所以在隋炀帝杨坚建立隋朝的时候,那些豪门时代的力量尾大不掉,甚至严重侵犯了当时封建统治的利益。
隋文帝杨坚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及时的对这些豪门世家的力量进行处置。最终导致了隋炀帝时,杨广想要处置那些豪门世家的利益,没有想到那些豪门世家由于隋文帝杨坚的放纵,导致了对于当时的封建统治者缺乏一定的敬畏心理。所以就导致了当隋炀帝杨广侵犯他们的利益的时候,那些豪门世家便毫不犹豫地想要推翻隋炀帝杨广的统治,这个是隋朝灭亡的最根本原因。当然这个也是贯穿在我国的封建社会的现象。
因为豪门世家是消灭不掉的,上一批灭亡了,下一批就也随之诞生了。不仅仅是隋炀帝杨广想要处置这些豪门世家,每朝每代的封建统治者总想处理这些豪门贵族。可是因为豪门贵族所涉及的利益纠葛实在太多,他们只能一步一步的来。而不像杨广那样想一步到位,将地方大权财权全部收归中央。这个根本就不现实,因为豪门贵族遍布朝廷和地方。不可能凭借一人之力就将这些利益纠葛全部斩断。所以隋炀帝杨广的统治遭到推翻也是十分正常的。
毕竟隋朝也是我国少有的大一统王朝,隋文帝杨坚又是一个极其出色的人,隋炀帝的话他本身也是一个比较出色的君王。按道理来说是不可能就二世而亡,如果不是那些豪门贵族在暗地里推动,隋朝是不可能这么快灭亡的。
讲一下三下江南战役,要详细啊
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12月至1947年4月三下江南,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三下江南,人民解放军东北民主联军为保卫南满根据地三下江南,在安东省(今吉林省南部、辽宁省东部地区)临江、通化地区和松花江以南长春、吉林以北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三下江南的防御和进攻相结合的作战。
1946年10月,东北国民党军被歼和起义者已达3个师,但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仍调集兵力向临江地区大举进攻,企图消灭南满民主联军,尔后再转兵北上,完成其“先南后北”的战略计划。为粉碎国民党军这一计划,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林彪决定采取坚持南满、巩固北满的方针和南打北拉、北打南拉,南北密切配合的战法,打破国民党军的进攻。12月17日,东北国民党军除以2个师守备后方外,集中第52军第195、第2师,第71军第91师等部共6个师对临江地区发动首次进攻,企图首先打通通(化)辑(安,今集安)线,尔后围歼南满民主联军于长白山区。南满民主联军采取内外线相互配合,追敌分散,尔后寻机歼击的作战方针。18日,第4纵队主力由通化轻装插入敌后,在本溪、抚顺、桓仁地区转战10余日,攻克碱厂、田师付等据点20余处,歼灭国民党军3000余人,迫使其从进攻方向调第91师等部回援。担任正面阻击的第3纵队乘机反击,歼第52军一部,并收复通化以南地区。北满民主联军为配合南满部队作战,集中主力3个纵队和3个独立师,于1947年1月5日向松花江以南出击,首先包围其塔木要点,吸引和歼击国民党援军于张麻子沟、焦家岭等地,同时攻歼其塔木守军。先后歼灭国民党军新1军2个团和保安团队一部。北满民主联军的这一行动,迫使国民党军停止对临江的进攻,并由南满抽调两个师北援。此时,由于气温聚然降到零下40摄氏度,作战行动受到妨碍,北满民主联军遂撤回江北。国民党军为摆脱两面作战的困境,急于解决南满问题,于1月30日,又集中暂编第21师、第195师、第2师等部共4个师,再犯临江。2月5日,民主联军第3纵队与第4纵队第10师,对进至高力城子且战斗力较弱的第195师发起反击,歼其2000余人。6日黄昏,新宾之国民党军第207师1个团赶至三源浦增援,被第3纵队主力歼灭大部。与此同时,深入南满国民党军后方的第4纵队一部,在本溪、抚顺、桓仁三角地区攻克据点多处。至此,南满民主联军再次挫败国民党军的进攻,并吸引其1个师由北满南援。国民党军第2次进攻临江失败未及一周,又于2月13日集结暂21、第91、第2、新22、第195师共5个师的兵力,分4路向临江发动第3次进攻。第3纵队与第4纵队一部乘其于运动之中,首先于通沟歼其侧翼暂21师1个团,22日又于大北岔地区歼灭第91师1个团,随后乘胜收复辉南、金川、柳河、辑安等地。其间,第4纵队一部,再次向抚顺、本溪间进击,吸引国民党军3个师于自己周围,有力地策应了内线作战。在国民党军第3次进攻临江时,北满民主联军于2月21日再次越过松花江,向吉、长地区展开进攻。第6纵队主力一举围歼城子街的国民党军新30师1个团,随后转兵北进,与独2师共同围攻德惠。国民党军为解德惠之围,急由南满、西满抽调新22师、第87师等部,会同长春地区的第88师和新1军主力分路并肩北援。由于援军不易割歼,民主联军对德惠又久攻不克,乃于3月2日回师江北。国民党军趁机沿中长路向北进逼。据此,民主联军又于3月8日第3次跨过松花江举行反击作战。国民党军见势全线后撤,民主联军勇猛追击,先后于靠山屯、郭家屯地区歼灭第87师一部和第88师全部,3月12日又包围农安,迫使国民党军从热河抽调第13军之第54师,协同南满第22师一部、长春新1军主力再次北援。北满民主联军遂转回江北休整。
3月26日,国民党军调集20个团的兵力,分3路向临江地区发动第4次进攻。南满民主联军决心以部分兵力牵制其两翼,集中主力歼灭较弱且冒进之中路第89师。4月1日,民主联军以小部兵力且战且退,将第89师诱至主力设伏的三源浦西南红石砬子(今红石镇)地区,趁其立足未稳,突然发起猛攻,全歼第89师等部,其三下江南他各路惧歼纷纷撤退。国民党军对临江的第4次进攻又以失败而告终。
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作战,历时3个半月,民主联军南满、北满部队密切配合,东满、西满部队主动出击,共歼灭国民党军4万余人,收复城镇11座,粉碎了国民党军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战略计划,保卫了南满根据地,迫使其在东北战场由攻势转为守势
关于三下江南和三下江南什么意思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三下江南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