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主要给网友们分享郑和简介的知识,其中更加会对郑和简介资料和历史进行更多的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记得关注本站!
关于郑和的简介?
郑和原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云南晋宁)人。他出生在一个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的家庭。祖父和父亲都曾经去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朝圣,所以被尊称为“哈只”。郑和从小就听父亲讲述漂洋过海去朝圣的故事,神秘的海洋早已成为他心目中憧憬的地方。明朝平定云南的时候,郑和才12岁,被俘到宫中作了太监,并被分给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燕王朱棣作侍童。后来,朱棣在北平起兵,发动了“靖难之役”,夺取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郑和在战争中出生入死,立下汗马功劳,从此得到了朱棣的特别赏识。朱棣即位后,擢升他为内官监太监,并赐姓郑。
郑和简介
郑和出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原名:马三宝。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三保10岁,被掳入明营,被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难之变中,马三保在河北郑州(在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郑州)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认为马姓不能登三宝殿,因此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三保郑姓,改名为和,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宣德六年(1431年)钦封郑和为三保太监。
郑和是人类历史上最杰出的航海家。 郑和的才能在他一生所做的各项伟大事业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在航海、外交、军事、建筑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智慧与才识。
从永乐初年起,郑和按照明成祖朱棣的安排转向航海事业。 在郑和早期的航海活动中,郑和已在研究和分析航海图、通晓牵星过洋航海术、熟通各式东西洋针路簿、天文地理、海洋科学、船舶驾驶与修理的知识技能。 从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9月)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郑和先后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亚洲非洲等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航海足迹遍及亚、非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七次航行的规模之大,人数之多,组织之严密,航海技术之先进,航程之长,不仅显示了明朝国家的强大,也充分证明了郑和统帅千军的才能。
郑和生平简介
郑和郑和简介,回族,本姓马,为明成祖朱棣赐姓郑,世称“三保太监”又作“三宝太监”,云南昆阳州(今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昆阳街道)人。明朝太监,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年轻时从侍燕王朱棣,有智略,知兵习战。后在靖难之役中有功,升任为内官监太监。1405年(永乐三年)至1424年,郑和六次作为正使太监下西洋。
1425年后,郑和任南京守备太监,1430年受命第七次下西洋,一说在途中于1433年卒于古里国,今南京牛首山南麓郑和墓或为其衣冠冢。
郑和下西洋,是15世纪初叶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对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起到郑和简介了积极作用;郑和本人,也在这一历史事件中展现出其外交才能、军事谋略以及精神品质,并赢得世人的尊重和纪念。晚清以降,郑和研究获得迅速发展,但不少重要课题仍无定论。
扩展资料:
郑和的军事才能,在靖难之役中既有体现。在下西洋的过程中,郑和先后指挥了消灭海盗陈祖义、粉碎锡兰王亚烈苦奈儿的阴谋以及生擒苏门答腊的苏干剌的战争。三次战役中,他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采取相应的战术,全部取得了胜利。
郑和下西洋航路之远、之繁复,在世界航海史上是划时代的。尽管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和各种局限性,地理大发现的历史使命未能由郑和船队来完成。
但他们所经历的航路,在那么广大的范围内,发展起了亚非各个沿海国家和地区之间纵横交错的海上交通,沟通和加强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各国之间的联系,而且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郑和
郑和的简介
郑和郑和简介,本姓马,小名三宝,云南昆明人,1371年生。1382年因为家乡发生战乱,被掳进明军阉割,后进入燕王府,成为朱棣的一名侍卫。当时印度洋沿岸国家大都信仰伊斯兰教,南亚许多国家则信仰佛教,由于郑和信奉伊斯兰教,懂航海,又担任内宫大太监,因此,明成祖选拔他担任正使,率船队出海。
郑和下西洋,比其他国家的航海家都早郑和简介了近百年。郑和船队超过二百艘,其宝船的载送量达到一千多吨,船队总人数达二万多人。郑和不愧是一位伟大的航海家。
郑和(公元1371—1433年)原姓马,小字三保,亦称三宝,人称三宝太监,云南昆阳人,回族。
郑和家世代信奉伊斯兰教,他的祖父和父亲都到圣地麦加称朝拜过。三保在他们的影响下,也知道郑和简介了许多海外的情况。后来入宫作了宦官,成为燕王朱棣的贴身近侍。在一位高僧的影响下,他皈依佛门,法名福善。1404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打败了惠帝朱允炆,夺取了帝位,是为成祖。三保因在此役中立有战功,升任内官监太监,赐姓郑,易名和。
1405年,明成祖任命郑和以钦差总兵太监的身份为正使,出使西洋。从此拉开了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航海生涯序幕。到1433年,郑和前后共做了七次航行,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肯尼亚的蒙巴萨及红海东海岸。在第七次的航行归途中,郑和病世于古里。
郑和七下西洋,意义非凡。其规模之大、历时之长、航程之远,在世界航海史上是最空前的。郑和的远航,大大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关系。他的船队,有效的清除了洪武以来我国东南沿海和东南亚地区的海盗之患,完全的打通了由中国至东南亚各国的“海上丝绸之路”。郑和的航海活动,使亚非各国领略到了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进步的辉煌成就,对其经济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关于郑和的简介
郑和出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原名:马三宝,回族人。永乐二年,成祖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三保郑姓,改名为和。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宣德六年(1431年)钦封郑和为三保太监。
郑和是人类历史上杰出的航海家。他的才能在他一生所做的各项伟大事业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在航海、外交、军事、建筑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智慧与才识。
从永乐初年起,郑和按照明成祖朱棣的安排转向航海事业。朱棣皇帝对郑和的人品、才能、知识有充分的了解。同时,郑和知识丰富,熟悉西洋各国的历史、地理、文化、宗教,具有卓越的外交才能。促使朱棣皇帝把下西洋重任交托给郑和。
郑和七下西洋年表:
1405年7月11日,34岁的郑和奉成祖命,从南京龙江港起航,经太仓出海,偕王景弘率27800人第一次下西洋,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
1407年10月13日,回国后,立即与王景弘、侯显等率船队第二次下西洋,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
1409年9月,时年38岁的偕王景弘、费信等第三次下西洋。
1413年,时年42岁的偕马欢等人率船队第四次下西洋。
1417年,时年46岁的郑和率船队第五次下西洋。
1421年,时年50岁的偕王景弘、马欢等人率船队第六次下西洋。
1431年,时年60岁的郑和偕王景弘、马欢、费信、巩珍等率船队27550人第七次下西洋。
1433年,62岁的郑和于归国途中,积劳成疾,在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病逝。七月船队回国,宣宗赐葬南京牛首山南麓。
评价:
郑和下西洋是一种国家行为,郑和船队是一支强大的战略力量.明政府派遣郑和船队下西洋显然是从当时国家利益(包括皇帝的意志)和国家需要出发.郑和下西洋的使命和功绩概括起来,主要包括4个方面:
1、推行和平外交,稳定东南亚国际秩序;
2、震慑倭寇,牵制蒙元势力,维护国家安全;
3、发展海外贸易,传播中华文明;
4 、开拓海洋事业,铺平亚非航路。
郑和是哪个朝代的人?
郑和是明朝人。
是明朝航海家、外交家。郑和年轻时从侍燕王朱棣,有智略,知兵习战。后在靖难之役中有功,升任为内官监太监。1405年至1424年,郑和六次作为正使太监下西洋。1405年6月15日,明朝大臣郑和率领由62艘海船和2.7万余人组成的远洋舰队,从泉州港出发,扬帆远航,出使西洋,拉开上丝绸之路的序幕。
简介
郑和能成为下西洋的正使太监,有多重原因。他具备军事才能,得到了朱棣的信任。在朱棣决策下西洋时,郑和正当壮年,身材魁伟,朱棣曾询问袁忠彻以郑和率军出使是否合适,袁忠彻认为合适。此外,郑和兼涉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宗教背景,也被认为有利于其顺利完成下西洋的使命。
郑和下西洋,是15世纪初叶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对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起到了积极作用;郑和本人,也在这一历史事件中展现出其外交才能、军事谋略以及精神品质,并赢得世人的尊重和纪念。晚清以降,郑和研究获得迅速发展,但不少重要课题仍无定论。
写到这里,本文关于郑和简介和郑和简介资料和历史的介绍到此为止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郑和简介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