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大湘中 大湘南地区

古泉百科 670 0

本篇文章主要给网友们分享解放大湘中的知识,其中更加会对大湘南地区进行更多的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记得关注本站!

引起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这次事件的原因是什么?

按当时红军的官方声明是北上抗日。

陂圩,突破敌人第一道封锁线,指战员们高唱着胜利反攻的新歌,歌词是:

“战

士们高举着鲜红的旗帜奋勇向前进,

配合那全国红军实行总的反攻,

创造新的革

命根据地,大家要努力

!

”歌词鲜明地表达了红军突围长征的目的。埃德加·斯

诺在《西行漫记》中也有这样的记述:

“第五次战役仍没有定局。它没有能达到

消灭红军的‘有生力量’这个预期目标。红军在瑞金举行了一次军事会议,决定

撤出,

把红军主力转移到一个新根据地去。

那么转移到哪里去呢

?

当时的计划是

从南线突破粤军封锁线,而后西进,到达湘西会合红二、六军团。肖锋《长征日

记》十一月十二日记述红一师政治部主任谭政到红三团召开政工会议,

“说明了

部队到外线作战的意义和今后的任务,提出的口号是:赤化湘西南,与贺龙、肖

克部队

(

按:即红二、六军团

)

会合,粉碎敌人的第五次‘围剿’

据晏道刚

《蒋介石追堵长征红军的部署及其失败》

一文记述,

当中央红军突

围后,蒋介石在“南昌行营”有如下判断,认为红军不是战术机动,而是战略转

移;不是南下,而是西进。可能“从赣南经粤湘边入湘南,重建苏区。蒋认为赣

粤湘边区是政治上的薄弱点所造成的军事薄弱点,

且中央红军入湘后有与贺龙部

会合之利,应加重视。

从以上材料可见,红军长征是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在内线作战遭到失败

而被迫转移,

目标是沿着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赣粤湘桂边境到达湘西南,

会合红

二、六军团。以后遵义会议所通过的《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

议》指出,红军突围长征的意图在于“实行战略上的退却,以保持我们的主力红

军的有生力量,在广大无堡垒地区,寻求有利时机,转入反攻,粉碎‘围剿’

创造新苏区,

以保卫老苏区。

很显然,

中央红军长征是开始于被迫的战略退却,

而不是主动的战略进攻,目的在于保存主力红军的有生力量,打破“围剿”

那么,

以被迫转移开始的红军长征与抗日救国的伟大事业又有何联系呢

?

应当看

到,自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共产党、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和中国

工农红军为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

曾经发布了

《对日宣战

通电》

,宣布“对日战争”

。一九三三年一月十七日,又发布了《为反对日本帝国

主义侵入华北愿在三条件下与全国各军队共同抗日宣言》

。但是由于蒋介石和国

民党政府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加紧反革命军事“围剿”

,因

而红军对日作战无法实现;

相反,

由于国民党军队对红军进行残酷的反复的

“围

剿”

“围剿”和反“围剿”的斗争也就不能不成为党和红军所面临着的最现实、

最突出的主要矛盾。所以在内线作战无法打破第五次“围剿”的情况下,红军作

战略转移,

在军事上的直接目的自然是保存主力红军的有生力量,

转移到新的地

区,实行反攻,打破“围剿”

但是红军长征从一开始又是与抗日救国的伟大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

在中央红军主力突围长征前,即一九三四年七月,为了摆脱第五次反“围剿”的

困境,

在政治上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

影响和推动抗日运动的发展;

在军事上

威胁敌人后方,

打乱敌人部署,

为中央红军主力的战略转移创造条件,

中共中央

和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曾命令红七军团,

作为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

先行转移。

月十五日,

中央工农民主政府与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了

《为中国工

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

指出:

“苏维埃政府与工农红军,

为了要动员全部力量向

日本帝国主义直接作战,

不能不首先同进攻我们的百万的国民党匪军血战,

保持

已经脱离了帝国主义羁绊的自由的苏维埃领土”

“在同国民党匪军的优势兵力残

酷决斗的紧急关头,苏维埃政府与工农红军,不辞一切艰苦,以最大的决心,派

遣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

。红七军团随即进军福建,并北上和赣东北的红十军合

并,组成红十军团,由方志敏率领北上抗日。北上抗日先遣队虽然失败了,但是

它用北上抗日的行动,影响了广大群众,推动了群众抗日运动的发展。

当主力红军退出中央根据地以后,

留守中央根据地的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办事

处主任陈毅、

副主任梁柏台于一九三四年十一月七日发布了六言体布告,

《中

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办事处布告

(

第一号

)

。这个布告一针见血地揭露国民党政府

“出卖满洲华北,

半个中国送尽。

高叫无力抗日,

屠杀革命人民。

不管中国灭亡,

围攻苏区红军。

”并庄严声明工农民主政府和中国工农红军“实行反帝抗日,大

队已经先遣。野战红军出动,快要对日作战。

”这个文告毫不含糊地表明红军长

征要实现“对日作战”的原则立场。中央红军进入国民党统治区域后,在所占领

的城镇和乡村,利用战斗的间隙,或召开群众大会,或散发传单,或书写标语,

广泛地宣传了党的抗日救国主张,

揭露了国民党蒋介石反共卖国的罪行。

在长征

路上,诸如“民众全部武装起来对日作战”

“红军是民众抗日反帝的主力军”

“国民党卖国,

共产党抗日”

“红军转移是创造新苏区,

救国救民”

“恢复失地,

还我河山”

等等抗日救国的醒目标语比比皆是,

有的一直保留至今,

成为很好的

历史见证。由此可见,红军长征从一开始就高举着抗日反蒋、抗日救国的旗帜。

无疑,这对于鼓舞士气,争取群众,孤立和打击国民党反动派,都起了积极的政

治作用。

二、遵义会议前后最紧迫的问题是打破蒋敌的围追堵截,取得新的落脚点,

因而未能明确提出北上抗日的问题

一九三四年十一月底,中央红军突破了敌人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但

是却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由出发时的八万多人减员到三万多人。

红军不仅大

量减员,而且极度疲劳,战斗力空前削弱。同时在通往湘西的必经道上,蒋介石

和湖南军阀何键又集结了十五个师的兵力,

构筑了层层碉堡,

严密封锁。

如果再

去湘西就无异于虎口投食,

只能招致全军覆没。

因而当时最紧迫、

最突出的问题

是如何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取得新的落脚点,以求得必要的休整。

为了保存红军有生力量,

寻求新的出路,

争取主动,

中央红军在占领了湘桂

边境的通道城以后,

采取了毛泽东的意见,

转兵图黔,

西进贵州。

十二月十八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黎平召开会议,

肯定了毛泽东进军贵州的正确主张,

否定

了去湘西的错误意见。

会议通过了

《中央政治局关于在川黔边建立新根据地的决

议》

指出:

“鉴于目前所形成的情况,

政治局认为过去在湘西创立新的苏维埃根

据地的决定在目前已经是不可能的并且是不适宜的。

”决议提出了建立以遵义为

中心的川黔边根据地的任务。

一九三五年一月一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又在乌江边

上的猴场召开会议,

决定打过乌江去,

作出了

《中央政治局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

方针的决定》

,提出红军渡过乌江后的行动方针是在川黔边广大地区转入反攻,

“主要的是和蒋介石主力部队

(

如薛岳的第二兵团或其他部队

)

作战,首先消灭他

的一部,来彻底粉碎五次‘围剿’

,建立川黔边新苏区根据地。首先以遵义为中

心的黔北地区,然后向川南发展是目前最中心的任务。

”猴场会议后,红军强渡

乌江,

于一月七日晨解放黔北重镇遵义。

为红军进驻遵义城,

红军总政治部代主

任李富春签发了十二条口号和八项注意。

这十二条口号的中心内容是发动工农群

众“建立遵义的工农政权

!

“创造川贵边新苏区

!

“消灭卖国贼蒋介石的主力

!

等等,其基本精神与黎平会议和猴场会议的决议是一致的,表达了

红军当前所

面临的基本任务。

解放战争是哪几个大仗?

四平战役

1946年3月到1948年3月,国共双方先后调动了大量兵力,在四平展开四次大战役:第一次是四平解放战;第二次是四平保卫战;第三次是四平攻坚战;第四次是四平战役.在这几次战役中,双方共投入兵力40万人,累计战斗52天,国民党军队5万多人被歼灭,我军也牺牲了3万多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四战四平".四战四平不仅解放了四平,对全国解放也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四平又被誉为"英雄城".1948年4月19日东北行政委员会,人民解放军司令部决定,将原四平的共荣大街改为英雄大街.之后,在英雄大街中心修建了烈士纪念塔,在大街西南侧修建了四平战役纪念馆,由陈云题字.以告祭在这块土地上杀敌流血的忠魂

淮海战役

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

安新战役

1949年3月,河南省大部地区已经解放,仅安阳、新乡分别由国民党军冀豫边区"清剿"指挥部所属的第134师及地方武装共1.4万余人和第40军约2万人占据,新乡守军已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所属第70军包围。4月,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主力由北平、天津地区向中南进军。为扫除前进障碍,打通平汉铁路,第四野战军第13兵团指挥第42、第47军,会同华北军区所属第70军及太行军区一部兵力共约13万人发起安新战役。4月16日,第42军由河北省磁县向南奔袭,17日包围安阳守军,至27日攻占全部外围据点50余处。5月5日黄昏从护城河及外壕炸开通路。6日凌晨在第47军及太行军区各一部兵力配合下发起总攻,经连续爆破,炸开城墙,攻入城内,全歼守军。第47军主力于5月1日逼近新乡,协同第70军严密包围守军,并展开政治攻势。5日,新乡守军第40军宣布投诚,部队开出城外,接受和平改编。此役,毙伤俘国民党军1.6万余人,和平改编1.7万人。

长春战役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3月至10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东北人民解放军对吉林省会长春国民党守军的围困战。

东北人民解放军的1947年冬季攻势,将东北国,民党军压缩于长春、枕阳、锦州三个孤立地区(参见东北冬季攻势)。3月,解放军先以5个独立师对长春形成初步包围;4月增加兵力,并组成围长指挥所;5月,集中两个纵队及3个独立师攻击长春,未克,遂实行长围久困,展开政治攻势和经济封锁。至9月,解放军多次粉碎长春守军突围和抢粮的企图,共歼其4000余人,并争取1.8万余人投降。10月14日,解放军攻克锦州,东北战局发生急剧变化,困守长春的国民党第60军军长曾泽生将军于17日率部起义。解放军控制长春东城。19日,西城防区内的新编第7军官兵也纷纷投诚。随后,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一兵团司令郑洞国率部放下武器。至此,长春和平解放。

点评:此战,解放军争取国民党守军1个军起义,1个军投诚,创造了长围久困、和平解放大城市的典型范例。

大同、集宁战役

1946年1月国共双方签订停战协定后,国民党军仍加紧向解放区进攻。为改变华北张家口地区的不利局面,晋察冀军区和晋绥野战军遵照中共中央军委指示,决心歼灭集结于大同的国民党军,遂联合组成大同前线指挥部。7月31日开始外围作战。8月14日,解放军部队开始攻城,至9月4日,攻占北关、西关车站和部分城关街区。此时国民党军共3万余人自归绥(今呼和浩特)分三路向集宁进犯,企图夺取集宁,南援大同。据此,大同前线指挥部决定以部分兵力围困和监视大同国民党军,集中25个团4万余人的兵力打援。9月10日,国民党援军在空军配合下从西、北两个方向进攻集宁。晋察冀军区部队和晋绥野战军实施反击,迫其就地转入固守。11日下午向退守卧龙山、脑包山之敌发起攻击,歼灭暂编第11师大部、第17师一部共5000余人。12日,国民党军第101师来援。大同前线指挥部令主力西进阻援。国民党军新编第32师、新编骑兵第4师等部尾随第101师续援,并于13日拂晓全力进攻集宁城。晋察冀军区部队和晋绥野战军鉴于战役形势对己不利,遂于当晚撤出集宁,16日撤围大同。此役,歼国民党军1.2万余人,未能达到攻城、打援的预期目的

定陶战役

1946年6月底,蒋介石在完成其全面军事部署后,公然撕毁停战协定,向各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1946年8月上旬,陇海路开封、徐州之间及其南北广大地区,国民党军兵力薄弱,守备空虚。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根据中共中央军委指示,为支援中原军区并与华东解放区战场相配合,乘胜出击豫东,于8月10日发起陇海战役,共歼敌1.6万余人,解放了砀山、虞城、兰封、杞县、通许等城,打乱了国民党军南线进攻的战略计划,减轻了中原军区的负担,配合了华东军区的作战,为尔后南线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陇海战役后,国民党军迅速在郑州、徐州地区集结了14个整编师32个旅共30万人的兵力,准备对冀鲁豫解放区发动进攻,企图以优势兵力逼迫晋冀鲁豫野战军连续作战,歼灭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于陇海路以北之定陶、曹县地区。为实现上述作战企图,国民党军以郑州“绥靖”公署刘峙所属的整编第3师、整编第41师、整编第47师以及整编第55师、整编第68师各一部共10个旅,自封丘、开封、商丘之线向向东明、定陶、曹县等地进攻。另以徐州“绥靖”薛岳公署所属的第5军、整编第11师、整编第88师共5个多旅(师),自徐州、砀山、虞城之线向成武、单县、丰县等地进攻。从两个方向对晋冀鲁豫野战军实行钳形攻击国民党军,共计有15个旅10万余人的兵力。

面对郑州、徐州两个方向国民党军的进攻,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认为,徐州“绥靖” 薛岳公署所属之部队均为蒋介石嫡系,其第5军和整编第11师,被称为蒋介石五大主力中的两大主力,全部美式装备,战斗力较强,不宜作为首战选择的目标;郑州“绥靖”公署刘峙所属的部队虽然兵力较多,但派系复杂,战斗力不强,而且该部担任主攻任务,如果粉碎该方向之敌的进攻,则国民党军此次的钳形攻势将被打破。于是,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决定:集中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第2、第3、第6、第7纵队及冀南、冀鲁豫两军区之武装共5万人,首先歼灭整编第3师,打开局面,尔后再歼整编第47师一部或大部,以粉碎郑州各路敌军的进攻。

9月3日,国民党军整编第3师被诱至定陶以西晋冀鲁豫野战军预设战场大黄集地区,当即将其包围,激战至6日,整编第3师全部被歼灭。此时,西路之敌因害怕被歼,纷纷撤退。7日,晋冀鲁豫野战军抓住有利时机,乘胜追击,又歼灭整编第47师全部(2个旅)。8日上午,郑州之敌退守兰封铁路一线,徐州之敌也被阻于成武地区,至此定陶战役胜利结束。

定陶战役历时5天,共歼灭国民军1个整编师师部、4个旅,共1.7万余人,其中俘敌1.2万人,缴获坦克6辆及大批军用物资。这次战役,打破了国民党军的围歼计划,该战役与苏中战役的胜利再次证明了依托解放区实行内线作战极为成功,这对整个解放区南线作战确立正确的作战指导起到了重要作用

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 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二、第三兵团及地方武装一部在北平、天津、张家口地区,对国民党军队进厅的战略性决战,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

兰州战役

1949年7月扶郿战役后,国民党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胡宗南所部退至秦岭及其以南地区。西北军政长官公署长官马步芳、副长官马鸿逵为阻止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沿西(安)兰(州)公路西进,将所部分别退守兰州、同心及其以北地区。8月中旬,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第四野战军在长江以南已分别前出赣南,逼近福州,挺进湘中,直接威胁广东、广西和四川。在华北,绥远省(今属内蒙古)和平解放亦已成定局。国民党政府撤逃台湾、广州、重庆等地,幻想保住西南四省,重整军备,伺机卷土重来,急需胡、马各部在西北地区作战略配合,遂在广州召开“西北联防会议”,拟制了“兰州决战计划”,企图以马步芳部依托兰州的坚固城防和黄河天险,吸引和消耗人民解放军兵力,会同宁夏地区的马鸿逵部和陕南陇南地区的胡宗南部,挫败第一野战军于兰州外围。兰州是西北第二大城市,为国民党西北军政长官公署所在地。该城北临黄河,南靠群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南山环抱城垣,并有多年修筑的永备工事,通向城内的环山公路与各主要阵地相连接,构成了完备的防御体系。马步芳鉴于兰州决战的胜负是其存亡的关键,遂以秦陇兵团第82、第129军和2个骑兵师、3个保安团等约5万人防守兰州,重点据守南山各要点和城区;以第91、第120军和马鸿逵部第81军共3万余人控制兰州东北的景泰、靖远和打拉池地区,保障兰州左翼安全;以新组成的骑兵军约2万人控制兰州以南的临洮、洮沙(今太石)地区,保障兰州右翼安全。兰州地区作战由秦陇兵团司令官马继援统一指挥。8月4日,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向全国进军的战略部署和对兰州作战的指示,发出攻取兰州、西宁的作战命令,决心以一部兵力牵制胡宗南、马鸿逵两部,集中优势兵力歼灭马步芳部主力于兰州地区。其部署是:以第18兵团(欠第62军)及第7军留置宝鸡、天水地区,继续牵制胡宗南部,保障野战军主力左翼及后方安全;以第19兵团第64军进至固原、海原地区,牵制马鸿逵部,保障野战军主力右翼安全;以第1兵团(欠第7军)附第62军经陇西、临洮、临夏、循化,尔后北渡黄河攻取青海省省会西宁,截断兰州守军退路,并随时准备参加兰州地区作战;以第2、第19兵团(欠第64军)共5个军近15万人沿西安至兰州公路分南北两路西进,直取兰州。8月9~12日,第一野战军各兵团先后从陇东地区向兰州、西宁攻击前进。14日,第19兵团解放定西。16日,第2兵团攻占榆中,第1兵团进占临洮,马步芳部骑兵军西逃。20日,第1兵团占领康乐,直逼临夏;第2、第19兵团进抵兰州外围。21日,第2、第19兵团以9个团的兵力向兰州南山诸阵地发起进攻,激战两日,伤亡较大,进展甚微。彭德怀当即决定各部队停止攻击,总结经验教训,侦察敌情,调整部署,改进战法,准备攻坚。22日,第1兵团进占临夏,马步芳部骑兵军溃散。兰州守军右翼和后方遭受威胁,马步芳急调兰州黄河北岸的骑兵第8、第14师回防西宁。第2、第19兵团经过充分准备后,于25日拂晓对兰州守军发起进攻。经连续攻坚,反复争夺,激战至黄昏,攻占南山主要阵地。守军伤亡惨重,防御动摇,向兰州城区溃退,当晚马继援逃往西宁。第3军一部于26日凌晨攻占兰州城西关,抢占黄河铁桥,截断守军退路,并与城内守军展开激烈巷战。其他各军也相继攻入城区。11时,第4军一部占领黄河北岸白塔山。12时,城区守军被全部肃清,兰州解放。27日,胡宗南以所部4个军由陇南向甘肃省西和、礼县和陕西省宝鸡、虢镇地区进攻,企图乘隙抢占宝鸡、天水,被第18兵团击退。马鸿逵部第81军即撤回宁夏。马步芳部第91、第120军逃往河西走廊。兰州解放后,第1兵团(欠第7军)附第62军继续向西宁进军。8月28日~9月5日,在甘肃省永靖地区和青海省循化地区渡过黄河,相继解放民和、化隆,直捣西宁。沿途守军纷纷溃逃。马步芳、马继援乘飞机逃往重庆。9月5日,第1兵团解放西宁。逃往湟中、海晏地区的马步芳部残部2000余人投诚。9月中旬,青海省全境解放。兰州战役,包括在青海省境内的作战,第一野战军共歼灭国民党军4.2万余人,使西北国民党军主力丧失大半,打开了进军宁夏、新疆的门户,奠定了解放西北全境的基础。

兰州战役

1948年秋,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发生了更加有利于我而不利于敌的显著变化。

人民解放军总兵力已由战争开始的127万人增加到280万人,且装备大为改变,攻坚能力有了提高 。而国民党军总兵力则有战争开始的430万人减少到365万人,其中用在第一线的只有174万人,且被我军分别牵制在东北、华北、华中、中原、西北五个战场上,困守重要城镇,陷入被动的局面。

在东北战场,国民党卫立煌集团总兵力虽有55万人,但被分割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立地区内,处境非常困难 。与其相反,东北我军已达70万人,加上地方部队,总兵力超过100万人。特别是加强了炮兵、坦克、骑兵和铁道兵能特种兵的建设,使东北我军的攻坚能力有了极大提高 。解放区的面积已占全东北的97%,并拥有86%以上的人口,使解放战争获得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力和物力的支援 。在全国五大战场中,东北战场是我军经济力和军力超过敌军的唯一战场,已经具备了与敌人惊醒战略决战的条件。

1948年8月,蒋介石在南京召开军事会议,决定进一步加强以大城市为主的战略要点的守备,确定东北作战要“集中兵力确保辽东、热河”,以利巩固华北 。卫立煌依据这一战略企图,采取“重点守备”的方针,将兵力仍集结在沈阳、锦州、长春三点,求得吸引、牵制东北我军不能迅速入关作战,伺机扭转战局。

9月,中共中央于西柏坡召开政治局会议,提出从 1946年7月起,在五年左右的时间内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战略总任务,决定我军第三年(1948年7月至1949年6月)仍然全部在长江以北和华北、东北作战 。9月7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了《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指示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政治委员罗荣恒 :必须集中主力于北宁线作战,“而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并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 。并强调要“确立打你们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既在卫立煌全军来援的时候敢于同他作战”。

9月12日,东北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调动主力从长春、四平等地南下北宁线,发起辽沈战役。

东北我军首先以奔袭动作歼灭北宁路分散守备之敌,先后占领昌黎、北戴河、绥中、兴城等地,切断关内外敌人的联系;又以渗透战法,割裂锦北防御体系,占领葛王碑、帽儿山等主要阵地,封锁了锦州飞机场,切断敌人的空运,并于10月1日攻克义县,完成了对锦州的包围。在义县战斗中,东北野战军炮兵司令员朱瑞光荣牺牲。

10月2日,蒋介石见东北局势严重,亲飞沈阳,组成援锦“西进兵团“和”东进兵团“,企图东西对进,夹击我军。范汉杰依据上述部署决定”死守待援“。

10月4日,东北野战军指挥所迁往锦州附近,林彪、罗荣恒、刘亚楼在锦州前线的照片和罗荣恒同志用过的皮夹克、望远镜。根据锦州守敌防御部署和地形条件,东北野战军确定了攻锦部署:以第2、第3纵队及第17师、炮纵主力并配属坦克15辆,由城北向南担任主要突击;以第7、第9纵队附炮一部由城南向北突击;以第8纵队有城东向西担任辅助突击,第1纵队在高桥担任总预备队,策应锦州和塔山两面作战。馆里陈列了参战部队主官的照片和部分文物。从10月9日起,我军对锦州外围守敌发起攻击,至13日,先后占领合成燃料厂、配水池、亮马山、炮台山、罕王殿、紫荆山等据点,控制了锦州外围有利地形。

10月10日,中央军委致电东北我军,指出:这一时期的战局,“关键是争取在一星期内外攻克锦州”,“即使一切其它目的都未达到,只要攻克锦州,你们就有了主动权,就是一个伟大胜利”。

10月14日,我军集中25万余人的优势兵力,向锦州城发起总攻。经过31小时激战,至15日18时,全歼锦州10万守敌,活捉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取得了辽沈战役的关键性胜利。

在我军夺取锦州的同时,敌“东进兵团”和“西进兵团”也开始行动。从10月10日起,敌“东进兵团”迫近塔山,与我第四纵队展开了激烈的交战。敌在飞机、重炮和舰跑的掩护下,纠集11个师的兵力,曾几次变换招法对我阵地实施集团冲击,均未奏效。蒋介石“14日拂晓拿下塔山,12时进占高桥,黄昏打到锦州”的命令在我军顽强的阻击下,只好变成一纸空文。我军第四纵队在第11纵队的配合下,经过六昼夜路战,歼敌6000余人,取得了塔山阻击战的胜利,为我军主力攻克锦州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在此同时,敌“西进兵团”被我军第5、第6、第10纵队诱阻在彰武、新立屯地区,不但没有起到援锦的作用,反而为我军歼该敌造成了有利的态势。馆里陈列了塔山阻击战和彰武、新立屯阻击盏参加主官的照片和部分文物。

我军攻克锦州,是东北战局发生了急剧变化。10月15日,蒋介石飞抵沈阳,严令长春守军向沈阳突围。然而沈陷重围逃跑绝望的长春守敌,在我军争取下,曾泽生首先率领第60军于17日起义;19日,东北“剿总”副总司令郑洞国被迫率部投降,我军兵不血刃解放长春。至此,辽沈战役第一阶段胜利结束。

10月18日,蒋介石为挽救东北财局偕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明第三次飞赴沈阳。部署“总退却”。令廖耀湘“西进兵团”经黑山,大虎山向南,在锦葫“东进兵团”策应下,“规复锦州”,然后掩护沈阳敌军经北宁路撤入关内;以第52军抢占营口,以备廖耀湘部西进受阻,即改经营口会同沈阳守军从海上撤退。蒋介石恐卫立煌不执行上述计划,以杜明改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冀热辽边区司令,指挥这一撤退行动。

19日,中央军委致电东北我军指出:“如果在长春事件之后,蒋介石、卫立煌仍不变更锦葫、沈阳两路向你们寻战的方针那就是很有利的。在此种情况下,你们采取诱敌深入,打大歼灭战的方针甚为正确”。同时强调,必须以一部兵力控制营口,“堵塞沈敌向营口的退路”,“只要此招成功,敌无逃路,你们就在战略上胜利了”。

10月21日,廖耀湘兵团在得到沈阳重炮、装甲部队和新民207师第3旅加强后,由新立屯等地猛攻我黑山、大虎山阵地。我第10纵队等部以“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顽强抗击,浴血奋战,打垮了敌整营、整团的多次冲击,有的连对只剩下十多人,仍与敌顽强搏斗,经5天激战,终于守住了阵地,取得了黑山阻击战的胜利。馆里陈列了黑山阻击战参战主官的照片。

25日,廖耀湘兵团正面进攻受挫后,得知第52军已占领营口,于是改变夺回锦州的计划,取道台安向营口撤退。我军第7、第8纵队立即从右翼于回敌人侧后,与第5、6纵队实施钳形夹击;第1、第2、第3、第10纵队从正面突击,在运动中求歼敌人;独立第2师由营口附近向台安以北地区急进,断敌退路。26日,我军将进至大虎山地区之廖耀湘兵团分割包围,并在黑山、大虎山、新民120平方公里地区对敌展开大规模的围歼战。至28日,全歼廖耀湘5个军、12个师及特种兵部队共10万人,其中包括号称蒋介石“五大主力”的新1军主力和新6军全部,俘虏廖耀湘,从而取得了辽沈战役的决定性胜利。

10月30日,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飞离沈阳,将残部约14万人交由第8兵团司令周福成统一指挥。31日,我军第1、第2纵队由辽西战场迅速东进,会同进至沈阳以南、以东的第12纵队及6个独立师包围了沈阳。11月1日,我军发起总攻,战至2日,全歼沈阳守敌13.4万人,俘虏周福成,解放沈阳。与此同时,我军第7、第8纵队和独立第2师等部于10月31日解放辽阳、鞍山、海城、直逼营口。同日,第9纵队进抵营口附近,11月1日晚突入市区。2日,在独2师协同下,解放营口,共歼灭1。4万人。至此,辽沈战役胜利结束。11月9日,锦西,葫芦岛之敌海运南撤,东北全境获得解放。

辽沈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至11月2日结束,历时52天,共歼灭敌47万余人,解放了东北全境,取得了伟大胜利。

西南战役

1949年11月1日,“西南战役”开始。这是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一、四野战军各一部,在地方武装配合下,解放西南四省的战役。第二野战军一部从湖南进入贵州,15日解放贵阳。第二、四野战军各一部由湖南常德、湖北宜昌西进,30日解放重庆。此时,敌胡宗南部正由陕、甘南部向成都方向撤退。为了把敌人歼灭于成都地区,第二野战军分由贵阳、重庆迅速抢占乐山、邛崃、大邑等地,完全截断敌军向西南逃跑的通路。同时,第一野战军一部由陕、甘南部分路穷追逃敌,直逼成都,协同第二野战军完成对成都敌人的包围。12月9日,云南、西康的国民党军先后宣布起义,两省和平解放。被围在成都之敌,除一部分在突围中被歼外,其余宣布起义或投降。12月27日解放成都。全战役历时57天,共歼国民党军90余万人,解放了四川、贵州、云南、西康四省。

解放大湘中的小蜜蜂是谁啊

中文名: 解放大湘中

出品时间: 2012

出品公司: 辽宁国威影视广告发展有限公司

主演: 陈宝国,吴刚,常铖,岳秀清,米学东,石天硕

集数: 30

类型: 近代革命

上映时间: 2012

剧情简介:以冷江解放为主要背景,讲述了共产党人团结有识之士,与国民党、特务、土匪等各方势力斗智斗勇的故事。

地下党高级机密:小蜜蜂

哪部电视剧里有罗大坝这个人物

《强者风范》(又名:解放大湘中)有“罗大坝”这个人物

是由石小克编剧、监制解放大湘中,张国庆导演的30集谍战题材电视剧解放大湘中,由陈宝国、吴刚、常铖、岳秀清、米学东等主演。

于2012年10月14日在央视八套播出。

该剧讲述解放大湘中了一九四九年解放战争后期解放大湘中,共产党为解放大湘中了解放冷江,与国民党展开最后殊死较量的故事

写到这里,本文关于解放大湘中和大湘南地区的介绍到此为止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解放大湘中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