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国地图 春秋战国越国地图

古泉百科 487 0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越国地图,以及春秋战国越国地图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越国是六国之中的哪一个国

越国(公元前2032—公元前110年),处东南扬州之地,是中国夏朝、商朝、周朝时期由华夏族在中国东南方建立的诸侯国。始祖为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无余,大禹的直系后裔。越国与杞国、缯国、褒国等皆为大禹后裔子孙所分封。

越即是天下九州之一的扬州,《尔雅·释言》越,扬也 《注》越,扬也。

越非民族之称,乃东南扬州之地名也。

吴越春秋中有大禹“周行天下,归还大越”的记载,由此可见在禹之时,上古就将东南江南的大扬州地区叫做越,吴越春秋还记载大禹在会稽诛杀防风氏,以示威信(登茅山以朝四方群臣,观示中州诸侯,防风后至,斩以示众,示天下悉属禹也。)

越国封地处欧余山之南(阳)面,国君为姒姓。姒姓是尧赐于大禹的(尧曰:"俞!以固冀于此。"乃号禹曰伯禹,官曰司空,赐姓姒氏,领统州伯,以巡十二部。)

越国主要以绍兴禹王陵为中心。春秋末期,越国著名君主勾践消灭吴国,势力范围一度北达齐鲁,东濒东海,西达今皖淮、赣鄱,雄踞东南。

公元前306年,越王无疆北上伐齐,听信田姓说客所误,率领大军调头攻楚,不料中埋伏,兵败身亡,但越国仍存。无疆死后,他的次子蹄在浙江地区建立了东越国。长子玉在福建地区建立了闽越国。

公元前222年,秦始皇二十五年......降越君,置会稽郡。[1]

越国从夏代无余建国开始,到汉武帝时期,余善被灭国迁众结束,总共持续一千九百二十二年。是存在时间最长的诸侯国之一,也是强盛时间最长的东方大国。

1地理编辑

越国前期的核心统治区域主要在今天的浙江绍兴、金华周边地区,其早期都城即在该区域内迁移,定都会稽(绍兴)。前473年,倍句践已平吴,乃以兵北渡淮,与齐、晋诸侯会於徐州,致贡於周。周元王使人赐句践胙,命为伯。句践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於宋,与鲁泗东方百里。当是时,越兵横行於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2] 。

战国时永﹑郴﹑衡﹑潭﹑岳﹑鄂﹑江﹑洪﹑饶并是东南境,属楚也。袁﹑吉﹑虔﹑抚﹑歙﹑宣并越西境,属越也。越国最少在勾践称霸到战国时期,都统辖江西大部分地区。[2]

2历史编辑

起源

春秋五霸地图

越国,国君为姒姓。姒为尧帝赐于大禹王的氏。

越国在夏商周分别被称为瓯越、沤越、欧越,此类记载见于《逸周书》等记载。

沤越:《逸周书》作“越沤”。“夏为瓯、殷为沤、周为欧”。夏时从瓦,可见他们已开始制作陶器;商时从水,标志着他们居于“歧海”边缘;周时从欠,曾有越王次子欧余山封地。

上古、古代也长江中下游流域称扬越。

上古、先秦、魏晋南北朝以来,人们用“扬越”来称呼长江中下游地区。如:

“禹三年服毕,哀民,不得已,即天子之位。三载考功,五年政定,周行天下,归还大越。”《吴越春秋》;“王睿南征……兵无血刃,扬越为墟。”《晋书·武帝纪》;

“晋室播迁,来宅扬越。”《宋书》;

“晋室播迁,南据扬越。”《史通·表历篇》;

“(秦王苻坚诏:)朕方委以征伐之事,北平匈奴,南荡扬越。” 《资治通鉴》

吕思勉则指出上古,自江以南则曰越。也就是说古代的越人先秦的越人不等同于南方畲瑶壮侗等民族,也不等同于东南亚越南人等。越跟齐、楚、燕、晋、秦一样,都是诸夏之一,非民族概念。越人是上古一万年前生活在长江以南的华夏稻作先民。

越国在先秦对日本、越南有一定的影响,在文化甚至血统方面。

约公元前21世纪,传说大禹治水成功后,舜将首领之位禅让给禹。大禹巡行天下,回到大越,登上会稽山朝见四方诸侯,封有功,爵有德,死后就葬在这里。大禹死后,其子夏启破坏”禅让制“,建立夏朝,传至帝少康时,为延续禹王陵的守护与祭祀工作,便封其庶子无余于会稽,号曰“禹越”。

早期

《商书·伊尹朝献》记载:“伊殷受命,于是为四方令曰:“臣请正东,符娄、仇州、伊虑、沤深、十蛮、越沤,剪发文身,请令以鱼皮之鞞,乌鰂之酱,鲛鼥利剑为献。”

《逸周书王会》中有“区阳以鳖封,鳖封者,若彘,前后有首。”(译文:区阳,贡鳖封。鳖封像貉,前后都有头。),从这一系列瓯、沤、欧词汇中可以明显看出,当今欧阳家族跟越国的渊源,也就是说欧阳氏是越国、越王族独一无二的直系后裔。

《史记》记载“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後二十馀世,至於允常。“《正义舆地志》记载:“越侯传国三十馀叶,历殷至周敬王时,有越侯夫谭,子曰允常,拓土始大,称王,春秋贬为子,号为於越。”[2]

瓯与越之关系:

“瓯”名源于“鸥”吗?“瓯越”专指温州吗?经考证,“瓯”名当源于“区(ōu)”;“瓯人”当源于“沤人”;水边人之称谓也。因而东瓯之“瓯”的本字,应为“沤”。“瓯越”有广义、中义、狭义三指:广义指百越;中义指《史记·东越列传》范围;狭义指西汉初期的东瓯国,即今台州、温州、丽水三地。只有部分在温州为官者和部分温州人才自称“瓯越”。

(一)“瓯”名起源考

瓯之本义,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瓯,小盆也。从瓦,区(ōu)声。”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瓯,小盆也。从瓦,区(ōu)声。(扬雄)《方言》:自关而西或谓之‘盆’,或谓之‘盎’;其小者谓之‘升瓯’…… 《荀子·大略》:流丸止于瓯臾(按:瓯臾,比喻地面凹陷不平之处)。”

“瓯”名当源于“区(ōu)”。“区“之本义,据《说文解字》:“区,踦区;藏匿也。”此处“区”,虽读为“qu”,而不读为“ōu”。但同样具有“踦区、藏匿”义。早在春秋时期,“区(ōu)”就作为四种量器之一。《左传·昭公三年》:“齐旧有四量:豆、区(ōu)、釜、钟。”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春秋左氏音义之四》(卷18,四部丛刊本):“四豆为区,四区为釜。”即齐国旧量制是四进制,四升为豆,四豆为区,四区为釜。此处“区(ōu)”,即是《说文解字》所说“藏匿”义。

石声汉先生认为:“区(ōu)”之本义,“即为掊成的坎窞”。西汉著名农书《氾胜之书·区(ōu)田法》中所载“汤有旱灾,伊尹作为区(ōu)田,教民粪种,负水浇稼”;“种稻,区(ōu)不欲大,大则水深,浅不遍;冬至后百一十日,可种稻”;即是此意(见所著《氾胜之书今释》,《太平御览》卷821《田》,卷839《稻》引同)。

古代农民播种时所开的穴或沟称为“区(ōu)”,“区(ōu)田”是指在田里按一定距离开挖穴,将种子播入其间,便于深耕细作,集中施肥灌水,分“沟状区田法”和“窝状区田法”两种,为当时先进的耕作方式。

现存最早古越文化两大专史之一,东汉赵晔的《吴越春秋·吴太伯传第一》(卷一,下同四部丛刊本者,不出注)载:“尧遇洪水,人民泛滥,遂高而居之。尧聘弃,使教民山居,随地造区(ōu),研营种之术。三年余,行人无饥乏之色。”此处“随地造区(ōu),研营种之术”;即是《氾胜之书》中的“区(ōu)田法”。

正因为“区(ōu)”亦有“踦区、藏匿”义,后引申为“低洼之处”。《周礼·夏官·职方氏》(卷第八,四部丛刊本):“东南曰扬州,其山镇曰会稽,其泽薮曰具区(太湖别称),其川三江,其浸五湖,其利金锡、竹箭,其民二男五女,其畜宜鸟兽,其谷宜稻。”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道安传》(卷五,大正藏本)中“东南区(ōu)地,地卑气厉”等记载的“区(ōu)”,即指“低洼之处”。“东区”亦指星名。

(结论:沤通欧、通瓯,原本指长江以南湿地之意;沤通欧、瓯、水、南方,欧阳很可能本意并非欧余山之南,而极有可能本意是指长江以南的意思。)

吕思勉先生指出,“自江以南则曰越”。

争霸

越国在整个东周一直比较强大。

在春秋时期曾威胁到了齐国的安全。

齐桓公和管仲曾经害怕越国攻打袭击齐国。

桓公曰:“天下之国,莫强于越。今寡人欲北举事孤竹、离枝,恐越人之至,为此有道乎?” (管子 轻重甲 第八十)

在战国初期,越国是当时四强之一。

今之好战之国,齐晋楚越 四分天下而有之 墨子非攻 诸侯力征,南有楚越之王,而北有齐晋之君。 (墨子节葬下篇)

曾经对魏国进行过军事援助。

魏襄王七年,越王使公孙隅来献舟始罔及舟三百,箭五百万、犀角、 象齿。 (古本竹书纪年)

让田齐数度感到恐惧,齐国不敢与越国进行军事交锋。

完子请率士大夫以逆越师,请必战,战请必败,败请必死。(吕览似顺论五)

畏越如虎,认为越国就是一只猛虎,并尽量避免与其交锋。

齐国齐庄子请攻越,问於和子。和子曰:“先君有遗令曰:‘无攻越。越,猛虎 也。’”

与吴国的冲突

允常时,才与吴国发生了矛盾,并相互攻伐。此时,已是春秋末年了。[2]

前496年,允常死后,勾践即位,吴王阖闾兴兵伐越,越王勾践用死士在阵前自杀的战术,败吴于檇(zuì)李,阖闾被射伤,死后夫差即位。[2]

前494年,吴王夫差击败勾践于夫椒,并把他围困在会稽山上,勾践派遣文种贿赂吴国宰噽,向吴国求和。[2]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越王勾践在会稽之困中被吴王赦免回国后,任用文种和范蠡富国强兵。范蠡持纵横之术煽动吴国与晋国、齐国中原争霸,无暇顾及越国。而勾践则卧薪尝胆、亲自耕作,委曲求全、礼贤下士,赈济穷人,悼慰死者,与百姓同甘共苦,终于使得国力大增。[2]

前482年,越王勾践趁吴王夫差北上争霸会盟之际,征伐吴国,俘获吴国太子友。而吴王夫差中原与晋定公争夺霸主失败,被迫归国。由于吴军疲惫,国力空虚,吴国遣使携重礼与越国媾和。前478年,越国再度攻打吴国,在笠泽大败吴军。吴国自此一蹶不振。前473年,越军围困吴国都城,吴王夫差自尽殉国,越军破城,吴国灭亡。[2]

勾践平定了吴国后,就出兵向北渡过淮河,在徐州与齐、晋诸侯会合,向周王室进献贡品。周元王派人赏赐祭祀肉给勾践,称他为“伯”。勾践离开徐州,渡过淮河南下,把淮河流域送给楚国,把吴国侵占宋国的土地归还给宋国。把泗水以东方圆百里的土地给了鲁国。当时,越军在长江、淮河以东畅行无阻,诸侯们都来庆贺,越王号称霸王。不过此时,春秋行将结束,霸政趋于尾声,勾践已是春秋最后的一个霸主了。[2]

勾践成为霸主之后,勤政之心逐渐怠惰,而猜忌之心日渐增长。范蠡是越王勾践的重要谋臣,辅佐勾践成就霸业。在越国最困难的时刻,他侍奉越王勤奋不懈、为越王运筹谋划二十余年,终于辅佐越王报仇雪恨、荣登霸主权位。越王表示要与范蠡平分越国,但范蠡目光敏锐,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只宜与之共患难,不宜与之同享乐,终于离开越国、隐姓埋名。相比之下,大夫文种的遭遇就悲惨多了,竟被越王安上“作乱”罪名,赐剑而亡。[2]

没落

勾践去世后,儿子王鼫(shí,石)与即位。王鼫与逝世,儿子王不寿即位。王不寿逝世,儿子王翁即位。王翁

越国战舰模型

逝世,儿子王翳即位。王翳逝世,儿子王之侯即位,王之侯逝世,儿子王无疆即位。在这一时期,春秋时代已经结束,列国征伐的战国时代已经到来。越国的邻国齐国、楚国都进行了变法,国力强盛;而越国则少与中原往来,没有变法,国力逐渐低落。[2]

前333年,越王无疆欲效法列国征伐中原,于是发兵向北攻打齐国。时齐威王在位,于是派遣使者劝说越王西征楚国。齐使以楚国分兵在列国争胜,国内空虚为借口诱引越国伐楚。越王无疆听从齐使计策,转头讨伐楚国。然而,楚威王早有灭越之心,曾派大臣昭滑到越国去调查了5年,准备充分。于是楚威王领军进攻越国,大败越军,杀死无疆,把原来吴国一直到浙江(钱塘江)的土地全部攻下,北边在徐州大败齐军。由于越王无疆生前未曾明确指定王位继承人,导致他的长子次子各以正统自居,纷纷建国,自此,越国从此分为东越、闽越,直到秦始皇统一东方六国前,诸侯国不能制服。[2]

灭亡

前307年,秦武王举鼎绝膑而死,不久,秦国爆发季君之乱,在这时,一时无暇对外兼并,楚就趁这个时机攻灭越国。前306年(楚怀王二十三年),楚国乘越内乱的时候,联合齐国把越国灭亡了,设江东为郡。[2]

无疆的族子们立东越与闽越,东越国后来收复了被楚国占领的江东、江北之地,势力再度到达淮水。王翦灭楚后继续南下,降越君,置会稽郡,和山东六国不同的是,越国君主和政权仍然保留,只是暂时去除王号。

秦始皇因攻打东越、闽越异常艰难,远过六国,特赐越国君(摇、无诸、织)为驺姓(意为驯服的良驹)。

陈涉起义之后,东越、闽君摇,辅佐诸侯推翻了秦朝。汉高帝又恢复摇做了越王,继续越国的奉祀。后再次复国,直到前110年时被汉武帝最终灭亡。

越国从夏朝无余奉禹王之祀建国到汉武帝灭亡,经历1922年,是国祚最长的诸侯国。[2]

欧阳氏与越国之渊源关系

唐太宗敕定《欧阳氏谱序》:欧阳氏者,越王之胤(裔),姚(摇)王之始也。越王无疆之子,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因以为氏。

北宋欧阳修撰《欧阳氏谱图序》:欧阳氏之先,本出于夏禹之苗裔。自帝少康封其庶子于会稽,使守禹祀。传二十余世,至于允常,允常之子曰勾践,是为越王。越王勾践卒,子王鼠与立。自鼠与传五世,至王无疆,为楚威王所灭,其诸族子,分散争立。滨于江南海上,皆受封于楚。有封于欧阳亭者,为欧阳亭侯。欧阳亭,在今湖州乌程欧余山之阳。其后,子孙遂以为氏。汉高祖灭秦,得无疆之七世孙摇,复以为越王,使奉越后。

民国十三年(1924)甲子岁姚星吾撰《欧阳氏族谱原委序》:尝读《史记·世家》按:欧阳氏,本颛顼之后,夏禹王之苗裔也。传五世,至帝少康,封庶子无余于会稽,使守禹祀。历夏、商、周,传二十余世,至无疆,为楚威王所灭。无疆子蹄复受楚封。居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侯,子孙遂以为氏,此欧阳氏因封受姓之所由来也。然其后,最显而可考者,在汉则有东越王摇,在晋则有冯翊太守建,在南齐则有屯骑校尉宝,在梁则有征南大将军、穆国公頠,在唐则有弘文馆学士、银青光禄大夫、开国公询,刑部侍郎、金紫光禄大夫通,在宋则有观文殿大学士、兵部尚书知青州军事、文忠公修。

《路史》“欧条”上记载说:“越王无疆次子,封乌程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

《唐书·宰相世系表》云:“夏少康庶子封于会稽,至越王无强,为楚所灭,无强子蹄,更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遂以为氏。”

《元和姓纂》载“瓯:东瓯王之后”。

欧阳六宗世次总歌选段: 因封受姓曰欧阳,道德文章百世芳。上溯黄帝及大禹,禹第五世名少康。 庶子无余封会稽,二十余世至允常。常子勾践封越霸,传衍六世乃无疆。 伐楚楚伐族属散,子蹄封欧余山阳。苗裔因之为姓氏,五世名摇汉封王。

晋江龙湖欧阳氏寻根

一代无壬——二代夫谭——三代允常——四代勾践——五代鹿程——六代不寿——七代州句——八代翳——九代诸咎——十代无颛——十一代玉公——十二代恒公——十三代朝公——十四代睦公——十五代无诸——十六代摇公——十七代涿公——十八代郢公——十九代攀公——二十代迹公——廿一代高——廿二代天支——廿三代地余——廿四代政公——廿五代襄公——廿六代翕公——廿七代复公——廿八代建公——廿九代质公——卅十代成公——卅一代晋公——卅二代启明——卅三代乾公——卅四代焕公——卅五代睿公——卅六代景达——卅七代僧宝子三危盛邃——卅八代危公子二纥约、盛子护、邃子二宪直——卅九代纥公子四询亮德器、直子三员哲真——四十代询公子四卿肃伦通、员子韶——四十一代通公子三幼明幼主幼咸

注:上述福建欧阳氏谱中, 十一代玉公——十二代恒公——十三代朝公——十四代睦公——十五代无诸,是闽越系的,而摇本为东瓯国君,为何放到闽越系中去,原来摇是三越首领,史书也称闽君摇,应是抗秦战争从东瓯退入闽地的结果。由此可见闽越国也是欧阳氏。

根据广东新会《区渭泉祖家谱》记载,夏少康封少子无余于会稽,伺奉大禹的宗祠,因为夏禹埋葬在这里,食粟于欧山,因而以“欧”为姓。

欧阳氏绝对是早于蹄之前就有的。

春秋战国时期的地图

春秋战国时期的地图:

战国七雄:

1、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 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

2、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3、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其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

扩展资料:

1、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得名,是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相传《春秋》为孔子修订,但至今学术界对此说尚有诸多质疑,并无统一观点。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历史,共二百四十二年。

后史学家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东周立国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公元前477年)或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为止(也有学者认为应到《左传》记载之终(公元前468年)、三家灭智(公元前453年)或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称为“春秋时期”。春秋时期之后是战国时期。

2、战国(公元前476年,一说公元前453年或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这一时期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春秋战国时期

谁知道战国时期吴国和越国在现在中国地图上的具体位置?

就是现在的江苏大部,以及安徽的东部。也句是长江下游的部分。

写到这里,本文关于越国地图和春秋战国越国地图的介绍到此为止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越国地图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