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地球的外部圈层,以及地球的外部圈层有哪些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地球的外部圈层构造
地球的外部圈层有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1.大气圈
(1)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最外面的一个圈层,它位于星际空间和地面之间,由包围在固体地球外面的各种气体构成。据调查,在地面以下的土壤和一定深度(一般不超过3km)的岩石中也含有少量空气。
大气的主要成分有氮、氧、氩、二氧化碳及水蒸气,这几种气体占空气体积的99%以上,其他气体的含量极少。此外,大气中还含有少量尘埃微粒等。
大气的总质量为5.6×1021g,它主要集中在100km高度以下的范围内,其中的一半以上又集中在10km以下的空间。因受地球引力的影响,大气的密度和压力是随高度增高而趋于稀薄和降低的。
大气的温度和密度随高度不同而变化,因而具有沿垂直地面方向的分层现象。按国际气象组织的规定,自下而上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层(中间层)、电离层(暖层)和扩散层(逸散层)(图1-16),其中以对流层和平流层对地面影响较大。
图1-16 地球大气层结构示意图
对流层 对流层是大气圈的底层,受地面影响最大,具有显著的对流现象。大气的流动称为风,是一种重要的地质营力。大气厚度、气温、气压和密度在不同高度、不同纬度具有一定差异,因而形成空气的对流,这是引起风、雨、雪、云等各种气象过程的重要原因。
平流层 是自对流层顶至35~55km高空的大气层。平流层的厚度在赤道小于在两极的厚度。气流运动以水平方向运动为主。气温已不受地面热辐射的影响,且在30~55km高空范围内有一含臭氧(O3)较多的层带,臭氧具有吸收紫外线的能力,是地球生物免遭太阳辐射伤害的重要保护层。平流层的气候现象较少。
(2)气候带
气候因素与全球气压带的分布密切相关,具相似气候因素的气候带有随纬度分布的明显特点。由于采用的气候因素指标不同,而有不同的气候带的划分方案。地质研究中惯用降水量、气温和湿度等要素进行划分,按这些要素可把全球气候分为潮湿气候带、干旱气候及半干旱气候带和寒冷(冰冻)气候带。现将各气候带的分布及其特点列表说明于表1-3。
表1-3 气候带的分布及其主要特点
①潮湿气候带的降雨量充沛,地面流水发育,湖泊众多,地下水源充足,植被及各种生物繁茂,我国东南各省属此类地区。②干旱气候带蒸发量常超过降雨量,雨量少,多为雨季时形成的暂时性流水,湖泊则因蒸发量高而形成含盐量高的咸水湖。③干旱气候带的风力强,植被稀少,常形成干旱的沙漠,我国西北地区就属干旱气候带。④寒冷(冰冻)气候带气温低,降水以雪为主,常为冰川盘踞。主要分布于两极地区,但在某些高山地区也有分布,如我国青藏高原的冰川。
由于构造运动引起的大陆移动、海陆变化以及极点的位移等原因,同一地区在不同的地质历史时期可以出现不同的气候,今日炎热的热带气候区,在地质历史上也可能是冰天雪地的寒冷地区,这一点可以从地壳上的沉积岩和生物化石等特征中得到证明。据魏格纳(A.L.Wegener)、柯本(W.Koppen)的研究结果,280Ma前的极地,在夏威夷岛附近。当时西欧和北美位于多雨和有茂密森林的赤道带,至230Ma前,西欧和北美已位于干旱气候带。相反,今日白雪皑皑的南极大陆,在280 Ma前却是处于赤道地带的一个大陆。
2.水圈及水的循环
水圈是由地球表层连续的水体组成。组成水圈的水体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和地下水等。水圈的存在是地球与太阳系其他行星的主要区别之一。据估计,水圈的质量为1.5×1018t,仅占地球质量的0.024%,但其体积较大,可达1.4×109km3。近97%的水集中在海洋里,其次为极地的冰盖和高山上的冰川,约占总水量的1.9%,其余为地下水和分布在陆地上的河流、湖泊、沼泽等各种水体(表1-4)。
表1-4 地球上各类型水量估计
地球上的水在太阳辐射和重力的作用下时刻都在运动着。大气圈中的水蒸气在一定高度会冷凝成云,有些云被风吹向陆地聚集起来,并以雨、雪、雹等形式降落至大陆上,其中约60%~80%的水以蒸发和叶面蒸腾等形式重返大气圈,余下的水则渗入地下(地下水)或形成各种地面水体(河流、冰川等),其中绝大部分又流回海洋。海水受太阳热辐射作用会部分蒸发,形成水蒸气又进入大气圈,从而构成了规模巨大的水圈循环(图1-17)。
图1-17 水圈的循环
水圈在不断循环的过程中,净化了环境、调节了气候、孕育了生命,促进了地表物质的迁移和地球各圈层的能量转换。不论过去或现在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生物圈
生物圈是由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地带所构成的连续圈层。由于地球存在大气圈、水圈及地表的风化层,在地球上合适的温度条件下,形成了适合于生物生存的自然环境。地球是迄今为止宇宙中唯一发现的适宜生物生存的地方,生物主要生活和分布在陆地的表面和水体层。但是,在地表以下的土壤、岩石裂缝内(一般深度<100m),某些深海底(通常海深<4000m)以及大气圈中(7~8km高度以内)都发现有生物存在的迹象。
据统计,在地质历史上曾生存过的生物约有5亿~10亿种之多。然而,在地球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绝大部分已经灭绝。现有生存的动物约有110多万种,植物约有40多万种,微生物至少有10多万种。生物圈中的生物和有机体总量约11.4×1012t,为地壳总质量的l/105。生物数量虽少,但在促成地壳演变的地质作用中却起着重要的作用。如生物的新陈代谢,可促使某些分散的元素或成分富集,并可在适当条件下沉积下来形成各种有用矿产,如铁、磷、煤、石油等。生物还可对岩石进行风化和破坏,是改造地表面貌的重要动力之一。
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地球的外部圈层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1.大气圈
大气圈是由包围地球的大气层所构成。水中、土壤中及一些岩石中也含有少量空气地球的外部圈层,但其深度一般不超过4km。大气圈没有明显的上界,在赤道上空4000km以上仍有大气存在的痕迹。
大气的密度由于受地球引力作用影响,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越向上空气越稀薄,并逐渐过渡为宇宙空间。
大气圈的物质成分主要有氮(约占78%),氧(约占21%),其他是氩、二氧化碳、水蒸气和微尘等,约占1%。
根据大气温度、密度等物理特征,一般把大气圈自下而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和扩散层。约70%~75%的大气集中在对流层内,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风、雨、雷、电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这里的氧是生命的保证,氮是制造蛋白质的原料,二氧化碳对地表起保温作用。大气对流是一种重要的地质营力,时刻改变着地球的外貌。
2.水圈
地球表面约占3/4面积的海洋、湖泊、河流、冰川、沼泽及地下水等,组成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称为水圈。水在地表的分布很不均匀,海洋水占总体积的97.1%,陆地水不到3%。人类较易开采的江河、淡水湖泊、浅层地下淡水等,仅占总水量的0.3%。所以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至关重要。
水圈中的水,主要在太阳能和重力的作用下,不断地进行着循环。陆地水绝大部分流入海洋,一部分陆地水和海洋水被蒸发进入大气圈,由大气环流带到各处,以雨、雪等形式返回地表。水圈的这种循环蕴藏着巨大动力,不间断地对岩石圈、大气圈与生物圈产生着影响。
3.生物圈
生物圈是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地带所构成的圈层。生物生存的范围可以从海平面以上10km高空到岩石圈表面以下数千米深处的岩石中,几乎包括整个水圈。所以,生物圈与大气圈、水圈,以及后面要讲到的岩石圈是互相渗透的,很难划分其严格的界限。
大约在38亿年以前,地球上有地球的外部圈层了最原始的生命记录,约6亿年前才进入生命演化的飞跃阶段。生物的生长,活动和死亡使大气、水、岩石、土壤之间产生复杂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转化,从而改变着周围的环境。例如植物不断从大气中吸收CO2,并放出O2,改变着大气的成分,同时将碳固定下来,一部分被埋藏在地壳中,形成大量的地壳能源。
地球的周围有4个圈层,最外层称为什么
最外层称为大气圈。
因重力关系而围绕着地球的一层混合气体,是地球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离地表2000~16000公里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
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气体,它们也可认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为氮、氧、氩、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气体。
扩展资料:
因为岩石圈与水圈的表面被太阳晒热,而热辐射将下层空气烤热,冷热空气发生垂直对流,又由于地面有海陆之分、昼夜之别以及纬度高低之差,因而不同地区温度也有差别,这就形成了空气的水平运动。
大气与地表接触,水蒸气、尘埃、微生物以及人类活动产生的有毒物质进入空气层,故该层中除气流做垂直和水平运动外,化学过程十分活跃,并伴随气团变冷或变热,水汽形成雨、雪、雹、霜、露、云、雾等一系列天气现象。
地球的外部圈层可以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
地球外圈分为四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大气圈没有明显的上界,厚度可达几万千米,其上界受到的地心引力较小,空气稀薄,并逐步过渡为宇宙气体。
大气圈中含量最高的是氮气和氧气,除此以外,还有水蒸气、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大气圈像一层松软的棉被包裹着地球,它是生命的保护圈,保护着地球。
岩石圈是指地球坚固的岩石外壳,它是生命的层圈。主要由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顶部组成,从固体地球表面向下穿一直延伸到软流圈。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约为100公里。
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个连续但不很规则的圈层。
从离地球数万公里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气圈中水汽形成的白云和覆盖地球大部分的蓝色海洋,它使地球成为一颗"蓝色的行星"。水圈是生命的摇篮,与大气圈相结合,组成地表的流体系统。
岩石圈中分布着雄伟的丛山、广阔的平原、巨大的盆地和低矮的丘陵,蕴藏着人类需要的各种矿产资源。岩石圈是现代地球科学中研究得最多、最详细、最彻底的固体地球部分。
地球的外部圈层可分为哪三个
地球地球的外部圈层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3个圈层。岩石圈、软流圈和地球内圈一起构成地球的外部圈层了所谓的固体地球。对于地球外圈中的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地球的外部圈层,以及岩石圈的表面地球的外部圈层,一般用直接观测和测量的方法进行研究。
地球外部各圈层的特点
1、大气圈高度愈增大气密度愈降。
2、水圈由液、固、气三态组成地球的外部圈层,连续而不均匀分布。
3、生物圈与地壳、大气圈、水圈交叉分布且相互渗透,是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最活跃的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有哪些
地球的外部圈层可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1、大气圈
大气圈即地球外部的气体包裹层,它是地球与宇宙物质相互交换的前沿。根据大气圈在不同高度上的温度变化,通常将其划分为5层,自下而上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电离层)及逸散层。逸散层再向外即为太阳上层大气(相对太阳)。太阳上层大气是太阳活动爆发的区域。太阳活动对地球空间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太阳上层大气的电磁辐射和粒子辐射来实现的。
2、水圈
地球海洋和陆地上的液态水和固态水构成的一个大体连续的覆盖在地球表面的圈层,称为水圈,包括江河湖水、海水、土壤水、浅层和深层地下水,以及南北极冰帽和大陆高山冰川中的冰,还包括大气圈中的水蒸气和水滴。水圈的主体为大洋,其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中的水,在太阳辐射热的影响下,不断进行着水循环。
3、生物圈
生物圈是指地球生物及其活动范围所构成的一个极其特殊和重要的圈层,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在地理环境中,生物圈并不单独占有任何空间,而是渗透于水圈、大气圈的下层和岩石圈的表层。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交错分布,其间没有一条明显的分界线。
地球内部圈层
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
1、地壳
指固体地球表层莫霍诺维奇地震不连续面(简称莫霍界面)以上的一圈岩石,平均厚约16km。地壳的结构基本上有两种类型,即陆壳和洋壳。
2、地幔
地幔介于地壳与地核之间,由地壳底部一直延伸到地核的外围,即介于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又称中间层。其厚度约2880km,其体积占地球总体积的83%,质量为4030×10g,占地球质量68.1%,平均密度为4.5g/cm,根据地震波速度变化的情况,将地幔分为上下两层,上部称为上地幔,下部为下地幔。
3、地核
地核指从地下2898km古登堡面以下向内到地心,一个半径为3473km的地球核心部分。其体积为固体地球总体积的16%。据推测,地核的密度为9.7~13g/cm,质量占地球总质量的31.5%,压力为1.52~3.75×10MPa,温度为2860~6000℃。
地球的外部圈层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地球的外部圈层有哪些、地球的外部圈层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标签: #地球的外部圈层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