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什么是心理问题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什么是心理问题解决机制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什么是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不同于生理疾病,它是由人内在精神因素准确什么是心理问题的说是大脑中枢神经控制系统所引发什么是心理问题的一系列问题,它会间接的改变人的性格、世界观及情绪等。
什么样的问题是心理问题
在心理咨询中,心理咨询师面对的主要人群是心理正常的来访者,心理正常既包含一般心理问题,也包含严重心理问题,还涉及一些神经症患者。因此,在与来访者接触的时候,首先要判断来访者究竟是处于怎样的一种心理状态。
一般心理问题是指在现实因素激发的情况下,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的状态。
一般心理问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诊断:
第一,排除器质性病变、精神病性病人、神经症性患者、严重心理问题。通过对来访者过往病史的检验,可以判断来访者是否有器质性病变,来访者的求助问题是否有器质性病变可以作为一个基础,若有器质性病变,则首先考虑生理问题;根据判断来访者是正常还是异常的心理学三原则,分析来访者的自知力状况和有无精神病性症状,与精神病性病人相区别,确定来访者不是精神病性病人;根据来访者的内心冲突类型,与神经症性问题相区别,确定来访者不是神经症性患者;根据来访者情绪是否泛化,与严重心理问题相区别,确定来访者不是严重心理问题。
第二,根据求助者心理问题持续的时间、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影响程度,判断为一般心理问题还是严重心理问题。相比较而言,严重心理问题的刺激源更为强烈,持续时间更长,内容也有所泛化。
一般心理问题的咨询还是比较容易工作的。
什么是心理问题
一、什么是心理问题?
也称心理失衡,是正常心理活动中的局部异常状态,不存在心理状态的病理性变化,具有明显的偶发性和和暂时性,常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常有一定的情景诱发,脱离该情景,个体的心理活动则完全正常。心理问题往往伴有情绪的改变。
二、心理问题有哪些类型?
根据对心理健康的定义,个体心理问题的类型一般划分为三类:发展性心理问题(主要是指个体自身不能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适应性心理问题(个人与环境不能取得协调一致所带来的心理困扰)与障碍性心理问题(又称为“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
三、什么是心理障碍?常见的类型有哪些?
心理障碍是指一个人由于生理、心理或社会原因而导致的各种异常心理过程、异常人格特征的异常行为方式,是一个人表现为没有能力按照社会认可的适宜方式行动,以致其行为的后果对本人和社会都是不适应的。心理障碍的特征:一是个体持久地感受到痛苦;二是社会功能受损,表现为人际关系糟糕,容易产生对抗甚至敌对行为;三是表现出非当地文化类型的特殊行为。
常见的心理障碍有焦虑性障碍、抑郁性障碍、恐怖性障碍、强迫性障碍、疑病性障碍等。
心理问题分为哪三类
心理问题分为哪三类
心理问题分为哪三类?现代社会每天都在飞速的发展,随之而来的现代人也有着很大的压力,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心理压力,最终造成了心理上的一些问题,那么心理问题分为哪三类呢?
心理问题分为哪三类1
按照程度的不同,可以将个体心理问题的类型划分为三类:发展性心理问题、适应性心理问题与障碍性心理问题。
1、发展性心理问题:
主要是指个体自身不能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特别是对自我能力,自我素质方面的认知,其心理素质及心理潜能没有得到有效、全面的发展。
2、适应性心理健康问题:
适应是个体通过不断做出身心调整,在现实生活环境中维持一种良好、有效地生存状态的过程。而适应性心理问题则是个人与环境不能取得协调一致所带来的心理困扰。
3、障碍性心理健康问题:
障碍性心理问题有时候也称为“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是变态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心理学科研究的范畴。
扩展资料
精神正常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心理问题,关键是这些症状的产生背景、持续时间、严重程度以及对个体和环境的不良影响如何。正常人也可能出现短暂的心理异常现象,时间短、程度轻,尚不能贴上精神疾病的标签。
1、疲劳感:通常有相应的原因,持续时间较短,不伴有明显的睡眠和情绪改变,经过良好的休息和适当的娱乐即可消除。
2、焦虑反应:焦虑反应是人们适应某种特定环境的一种反应方式。但正常的焦虑反应常有其现实原因(现实性焦虑),如面临高考,但可随着事过境迁而很快缓解。
3、类似歇斯底里现象:多见于妇女儿童。有女性和丈夫吵架尽情发泄、大喊大叫、撕衣毁物、痛打小孩,甚至威胁自杀。儿童可有白日梦、幻想性谎言表现,把自己幻想的内容当现实。 这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充分、不成熟所致。
4、强迫现象:有些脑力劳动者,特别是办事认真的人反复思考一些自己都意识到没有必要的事,如是不是得罪了某个人,反复检查门是否锁好了等。但持续时间不长,不影响生活工作。
心理问题分为哪三类2
一般心理问题可分为三类:一、不良状态。二、轻度心理障碍即传统意义上的焦虑症或轻度抑郁症等。三、心理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治疗时需首要考虑系统的药物治疗来干预,同时可辅助心理治疗。心理疾病也是非常严重的,不能单一的使用药物治疗,还需要接受心理疏导,同时查找清楚诱发因素是什么。
心理问题不同于心理疾病,是由人内在精神因素,是大脑中枢神经控制系统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会改变人的性格、世界观以及情绪等。心理问题可分为三类,发展性心理问题、适应性心理问题、障碍性心理问题。
发展性心理问题,主要是个体自身不能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对自我能力、自我素质方面的认知,心理素质及心理潜能没有得到有效全面的发展,是管理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学教育,是现代积极心理学等心理学科研究范畴。主要体现在自负或缺乏自信,志向愿望过高或偏低,责任性目标缺失的几个方面。
适应性心理问题,是个人与环境不能取得协调一致所带来的心理困扰,主要是健康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等研究的范畴。
障碍性心理问题也称之为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是变态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研究的范畴,主要是包括焦虑性障碍、疑虑性障碍、恐怖性障碍、强迫性障碍以及性障碍几种。
心理问题分为哪三类3
如果对心理问题性质进行分类,可以把它大致分为两类:
第一、面对现实生活的各种压力,遇到困难的事件,或者是自己难以处理的经历的某些重要心理刺激,遇到这样的事件以后出现心理上的反应,比如紧张、担心,也会影响睡眠,这种表现和自己的压力事件密切相关,压力事件解决或者不面对压力事件以后表现就不明显,可以把它看作一种反应性的心理问题;
第二、属于病理性质或疾病性质的心理问题,就是心理上的痛苦,言语、行为上的表现明显异常,给自己造成痛苦,也给家人或者身边其他人带来困扰。如果出现严重紊乱的行为,就更确定这种情况可能是一种精神疾病的表现。
只要出现自己难以调整的状态,或者遇到自己认为有心理问题但难以调整的状况,都应该及时去精神科就诊,接受专业的评估,以便及时进行相应的处理,早日恢复健康。
心理问题的概念是一个很宽泛的、很笼统的概念,我们在日常生活或者场合使用的时候,它的含义不一定比较明确,但是一般是指出现让自己痛苦的,或者带来一定困扰、造成与他人关系不良影响的心理活动方面的问题。
心理问题可分为: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可疑神经症、神经症、人格障碍、精神障碍,这几类。
一般心理问题
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从时间、现实刺激的强度、社会功能是不是受损、是不是出现泛化来确定。
1、 时间一般不超过二个月。
2、 现实刺激不强烈。
3、 社会功能不受损。
4、 不出现泛化。
有以上几条就可能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严重心理问题
1、 时间超过二个月。
2、 现实刺激强烈。现实刺激是不是强烈一方面与问题有关,一方面与求助者自己的感觉有关。比如一个人遇到了地震,这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强烈的。但是,如果丢了100元钱,这对于有些人来说是强烈的,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是不强烈的。
3、 社会功能受损。因为有了现实中的困难影响了求助者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比如,因为恋爱失败导致记忆力下降,无法正常听课;或者不愿意参加一些社交活动;这就是社会功能受损。
4、 出现泛化。简单的讲就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一个女人被一个男人骗了,就会觉得男人没一个好东西。这就是泛化了。
有了以上几条就可以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和神经症
神经症性心理问题与神经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内心冲突的变形。
在心理学里,把内心的冲突分为变形和常型。
区分的方法就是这种内心的痛苦是不是与道德有关,是不是与现实有关。如果与道德和现实有关那么冲突就是常型,如果与道德和现实无关,那就是变形的。变形的冲突是神经症性心理问题或神经症。常型的冲突就不是神经症或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什么叫内心冲突与道德有关或无关呢?
比如,如果一个觉得与妈妈生气了,觉得自己对不起妈妈,这叫与道德有关。如果,一上街就紧张,怕见生人,内心痛苦,这就与道德无关了。如果一个人,内心的痛苦是夫妻经常吵架,这就是与现实有关的。如果他的痛苦是由于自己不断的洗手,而自己想控制控制不住,这就是与现实无关了。
那么,如果冲突是变型的,是神经症还是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呢?采用以下的打分方法来鉴别:
1、病程不到3个月为短程,评分1分;3个月到一年为中程,评分2分;一年以上为长程,评分3分。
2、精神痛苦程度轻度者-当事人可以主动设法摆脱,评分1分;中度者没有摆脱,评分2分;重度者-当事人几乎完全无法摆脱,即使别人安慰或异地修养娱乐也无济于事,评分3分。
3、社会功能轻度者-能照常工作以及人际交往轻微妨碍,评分1分;中度者-社会功能受损工作学习或人际交往明显下降,不得不减轻工作或改变工作,或只能部分工作,或某些社交场合不得不尽量避免,评分2分;重度者-社会功能受损完全不能工作学习,不得不休病假退学,或某些必要的社会交往完全回避,评分3分。
如果总分为3分,还不能诊断为神经症,4-5分为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如果总分大于6分,神经症的确诊就可以成立。
神经症的种类
1、恐怖症
(1).广场恐怖症
广场恐怖症又称场所恐怖症,它不仅包括害怕开放的空间或害怕离家(或独自于家),也包括害怕置身于人群拥挤场合以及难以逃回安全处所(多为家)的其他地方如商店、剧院、车厢或机舱等。
其临床表现有三个特点:
焦虑症状。患者担心在公共场所中昏倒而无亲友救助, 或失去自控又无法迅速离开。这种恐惧是对即将发生危险的一种预期, 预感到自己或所爱的人将发生可怕的后果。见伴有植物性神经功能激活的表现,很多病人在焦虑程度严重时出现惊恐发作。
焦虑均在特定情境中发生。多数场合是拥挤人群、封闭场所、难以立即逃到安全地方等情境。
回避行为。即立即从恐怖情境中逃走或回避恐怖情境是广场恐怖症的一个重要特征。
(2)社交恐怖症
社交恐怖症主要表现为对一种或多种人际处境持久的强烈恐惧和回避行为。
恐惧的对象可以是某个人或某些人,也可以相当泛化,包括除了某些特别熟悉的亲友之外所有的人。
具体可表现为:恐惧被别人注视,恐惧自己会做出丢脸的言谈举止或表情尴尬;或者怕自己在别人面前张口结舌,怕吃饭时由于有人注视而丑态百出,在公共厕所里怕因恐惧而解不出小便;
或者,由于旁边有人而恐惧得手发抖以致无法写字;害伯在公共场所呕吐,等等。由于害怕,他们拒绝参加各类聚会,也可能回避所有公众场合如餐厅、剧场和公共车辆等。在极端的情况下,可引起完全的社会隔离。除焦虑外,还有面红、心慌、震颤、出汗、恶心、尿急等症状。
患者多数有自卑感和害怕别人评论自己。
虽然也可见到抑郁、强迫症状,但不如广场恐怖症时多见。本症与广场恐怖症的不同在于,患者的先占观念是害怕别人给予不好的评价和自己感到发窘,从而行为上表现出避开与他人的接触与交谈,而不是害伯无法离开。
(3).特殊恐怖症
特殊恐怖症又称简单恐怖症,是指对存在或预期的某种特殊物体或情境而出现的不合理恐惧。
最常见的恐惧对象有:某些动物(如狗、猫、蛇、老鼠)、昆虫(如蜜蜂、蜘蛛)、登高、雷电、黑暗、坐飞机、外伤或出血、锐器以及特定的疾病(如放射性疾病、性病、艾滋病),等等。
特殊恐怖症以儿童常见。
成人特殊恐怖症中动物恐怖通常起于儿童期, 登高、幽暗、雷雨等恐怖则起于青年或中年。病人在接触特殊的恐怖对象和场合时感到焦虑,甚至出现惊恐发作,可伴有某些植物性神经症状如心跳加快、出汗、头晕等。病人通常有回避恐怖情境的习惯,导致功能残缺的程度取决于患者回避恐怖情境的难易程度。
2、惊恐障碍
指的是极度焦虑状态的突然出现,并通常伴有一些躯体症状和灾难临头的想法。发作时间几分钟到半个小时,求助者会伴有心慌、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
两次发作的一段时间正常,没有不适感。
但会担心再次发作。发作的场合没有规律性。
3、广泛性焦虑障碍
经常和持续的无明确对象或具体内容的紧张不安,或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过分担心或烦恼。患者总担心未来有什么不测的事情将要降临在自己或亲人的头上,终日心烦意乱,这称为期待性焦虑,它是本病的核心症状。
患者的症状与现实生活似乎有些联系,然而其担忧的内容及严重程度跟日常生活中的琐碎是很不相称的。
焦虑的内容完全取决于日常生活环境中的变动,没有中心主题,也没有明确的社会倾向性。
追问患者,他自己也想不通整天害怕到底在怕什么。
与恐怖症不同,患者对担心的.内容并没有明显的回避行为,但也会表现出轻微的回避性行为如延迟做事、多次检查,然而GAD患者的这种行为并不能有效地减轻他们的焦虑。
4、强迫症
求助者表现为强迫症状。
常见的强迫症状二种。
其一是强迫观念,就是头脑中不停的想一个问题,比如如果我杀了我的儿子怎么办,知道自己不会去做,但是还会不停的想。想让自己不去想,但是控制不住自己去想。
其二是强迫行为,就是做一些没有意义的动作或行为。
比如不停的洗手,要洗很多次,每天用水1吨,每二天用一块肥皂;每天必须锁很多次门;每天必须进出很多次卫生间;打开一包卫生巾前10片必须扔掉;等等。明知道不该这么做,但是,还是控制不住自己去这么做。
5、躯体形式障碍
躯体有不适感,但是经医院多次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但是求助者的躯体症状不会消失。
这些症状的产生、减轻往往下生活事件有关,而且会因生活事件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生活事件的消失而减轻或消失。
求助者的症状多种多样,如头痛、头晕、心慌、胸闷、消化不良,等等,等等。经常被医生诊断为神经官能症。
6、神经衰弱
精神易兴奋的主要表现是联想和回忆增多而且杂乱。这是一种主观体验,患者感到分心而且控制不住,联想和回忆的内容多是过去不愉快的经历、现在使人苦恼的事以及将来可能发生的风险、失败或意外。
注意涣散也相当常见,一方面是患者容易因外界环境无关的刺激而被动转移注意,另一方面是思考不能专注于某一主题,联想和回忆不断把思想引入歧途。
精神易兴奋的另一表现是感觉过敏。
许多人表现畏光、喜暗。
有的人则对声音过敏,怕吵闹、喜安静、讨厌人多。皮肤感觉过敏也相当常见,一些正常人根本不在意的刺激,患者却觉得难以忍受。
疲劳是神经衰弱患者另一常见症状,患者经常感觉精力不足、 肢体无力、困倦思睡、脑子变得迟钝、记忆力差等。
患者的情绪症状主要有烦恼、易激惹和心清紧张。神经衰弱的烦恼往往比较持续,而且缺乏有效的摆脱烦恼的手段。
心情紧张和不能放松是患者非常难受的症状,因为心情紧张的患者往往伴有头痛、全身酸痛、疲劳感、失眠和脑力活动下降等痛苦的症状。
6.心理生理障碍
(1)睡眠障碍,主要形式入睡困难、多梦、 睡眠浅易惊醒,患者为失眠而担心和苦恼,往往超过了睡眠障碍本身带来的痛苦,反映了患者对睡眠的焦虑心境。
(2)神经性厌食症:求助者消瘦,有时会影响到正常的生理功能,停经,困倦,也会导致生理的改变,如肝功损害,贫血等。求助者,以各种理由不进食,别人怎么劝都不行。会用各种方法来节食。
(3)贪食症:表现为,猛烈的进食,吃的很多,多的让人吃惊。但食后会去呕吐。求助者多肥胖。
7.疑病症
总觉得自己有病,经常去医院检查,检查结果都正常,不相信医生的诊断。往往一个症状被医生否定后,会出现新的症状。
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的共同特征
1、人格障碍开始于童年、青少年或成年早期,并一直持续到成年乃至终生。没有明确的起病时间,不具备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过程。
2、可能存在脑功能损害,但一般没有明显的神经系统形态学病理变化。
3、人格显著的、持久的偏离了所在社会文化环境应有的范围,从而形成与众不同的行为模式。个性上有情绪不稳、自制力差、与人合作能力和自我超越能力差等特征。
4、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情感和行为的异常,但其意识状态、智力均无明显缺陷。一般没有幻觉和妄想,可与精神病性障碍相鉴别。
5、人格障碍者对自身人格缺陷常无自知之明,难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屡犯同样的错误,因而在人际交往、职业和感情生活中常常受挫,以致害人害己。
6、人格障碍者一般能应付日常工作和生活,能理解自己行为的后果,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社会对其行为的评价,主观上往往感到痛苦。
精神分裂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常见精神疾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病程迁延,常可发展为精神活动衰退等特征。本病患病率高,国内统计可达6.55‰,占各半精神障碍(不含神经病)终生患病(13.7‰)的半数左右,是精神疾病中患病率最高的一种。
本病严重损害患者的心身健康,给患者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早期主要表现为性格改变,如不理睬亲人、不讲卫生、对镜子独笑等。
病情进一步发展,即表现为思维紊乱,病人的思考过程缺乏逻辑性和连贯性,言语零乱、词不达意。
此外,比较典型的症状,还有妄想与幻觉。所谓妄想,即毫无事实根据的想象,如认为有人要谋害他,或者以为自己是伟大的发明家或盖世英雄等。
精神分裂的早期表现
1、类神经衰弱状态头痛、失眠、多梦易醒、做事丢三落四、注意力不集中、倦怠乏力,虽有诸多不适,但无痛苦体验,且又不主动就医。
2、性格改变,一向温和沉静的人,突然变得蛮不讲理,为一点微不足道的小事就发脾气,或疑心重重,认为周围的人都跟他过不去,见到有人讲话,就怀疑在议论自己,甚至别人咳嗽也疑为是针对自己。
3、情绪反常,无故发笑,对亲人和朋友变得淡漠,疏远不理,即不关心别人,也不理会别人对他的关心,或无缘无故的紧张、焦虑、害怕。
4、意志减退,一反原来积极、热情、好学上进的状态,变得工作马虎,不负责任,甚至旷工,学习成绩下降,不专心听讲,不交作业,甚至逃学;或生活变得懒散,仪态不修,没有进取心,得过且过,常日高三竿而拥被不起。
5、行为动作异常,一反往日热情乐观的神情为沉默不语,动作迟疑,面无表情,或呆立、呆坐、呆视,独处不爱交往,或对空叫骂,喃喃自语,或做些莫明其妙的动作,令人费解。
精神分裂症治疗主要采取药物治疗,行为治疗,工作治疗,娱乐治疗,心理治疗及各方面疏导,以消除或减轻病者的种种障碍。
心理问题有那些
心理问题有那些
心里问题也就是所谓的心理疾病,是指一个人由于精神上的紧张,干扰,而使自己思想上、情感上和行为上,发生了偏离社会生活规范轨道和现象。心理和行为上偏离社会生活规范程度越厉害,心理疾病也就愈严重。心理疾病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应激反应和适应不良反应
1.应激反应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危险或紧张情况下所引起的反应。
应激事件是指对一般人来
说都是相当危险或十分严重的事情,如亲人死亡、考试失败、家人分离、遭受挫折、意外打击、罹患不治之症、受辱、被盗、失火、天灾人祸、战争情境等皆为激性事件。
这些突如其来的事件出现在每个人面前,会引起人们的应激反应,即引起人们心理和躯体上的一系列反应,出现心理和行为异常。轻者表现为情绪紧张、感觉过敏、惊谎失措、疲劳无力等;重者为抑郁、恐惧、焦虑、木僵、遗忘,以及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如心悸、多汗、厌食、恶心、尿急、颤抖等);更重者出现肢体麻痹、失明,甚至导致休克或死亡。
2.适应不良反应
适应不良反应由各种精神刺激所引起,持续时间较长。其作用的性质和强度因人而异。在同样的情景刺激下,有的人很快地适应,有的人慢慢适应,有的人根本不能适应,造成适应不良。适应不良,不同人表现也有差异,有人以情绪障碍为主,表现为抑郁、悲痛、烦恼、焦虑、恐惧等;有的人以行为障碍为主,导致攻击性和反社会的行为。
(二)轻度心理疾病:神经症
神经症又称神经官能症,是由大脑机能活动暂时性失调而引起的心理障碍或异常。
其特征为持久的心理冲突,主要表现为心理活动能力减弱,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学习和工作效率降低等;情绪失调,表现为情绪波动、烦躁、焦急、抑郁等,睡眠障碍,如失眠、恶梦、早醒等;有疑病性强迫观念,有各种明显地躯体不适应感,有慢性疼痛,急性头疼,腰痛,但检查不出器质性病变。
神经症包括六种的病症:
1.神经衰弱:表现为兴奋性增高症状,疲劳过程加速症状、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等。
2.焦虑症:以焦虑情绪为主,并伴有明显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运动性不安。
3.癔症(歇斯底里):此病起病急,可表现出多种多样的症状,有感觉和运动机制障碍,内脏器官的植物性神经机能失调以及心理异常等,常有抽搐、头痛、胸闷、心烦、委屈、肢体震颤、眨眼、摇头、面肌抽动或运动麻痹等多种不同反应。
4.强迫性神经症:它是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神经症。常出现的强迫观念有:强迫疑虑,强迫回忆、强迫性苦思竭虑,强迫性对立思想;强迫意向和动作有:强迫意向、强迫洗手、强迫计算、强迫性仪式动作。
5.恐怖症:是指对某些事物或特殊情境产生十分强烈的恐怖感。常有:①社交恐怖②旷野恐怖③动物恐怖④疾病恐怖,此外,还有不洁恐怖,黑暗恐怖和雷雨恐怖等等。
⑹抑郁性神经症:表现为情绪低沉忧郁,整日闷闷不乐,自我遣责,睡眠差,缺乏食欲,通常遭受精神刺激后发病,出现难以排解的抑郁心境,对生活没有乐趣,对前途失去希望,认为自己没有用处,还会有胸闷,乏力、疼痛等症状,严重时会出现自杀观念或行为。
(三)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也称为心身障碍,是指由心理社会因素诱发的躯体功能紊乱或器质性损害。发病时既有躯体的异常,也有心理和行为的异常。如原发性高血压、冠心并心律不齐、肠溃并气管哮喘、甲亢、糖尿并月经失调、阳萎、神经性皮炎、类风温性关节炎等。
(四)大脑病患及躯体缺陷所表现的'心理疾病这类疾病又有三种不同类型:
1.大脑机能发育不全时所表现的心理异常,如智力落后、智力迟滞等。
2.大脑器质性病变时出现的心理疾玻脑震荡、脑挫伤、脑动脉硬化、中毒或毒菌、病毒感染都可能造成脑器质性损害,从而产生智力障碍,遗忘症、人格异常等表现。
3.盲、聋、哑、跛等躯体缺陷时所发生的心理异常。
(五)严重的心理疾病--精神病
精神病是指人的整个心理机能的瓦解,心理活动各方面的协调一致遭到严重的损害,而且机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也严重失调。精神病主要有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等。精神分裂症的特点是患者基本个性的改变,并出现感知、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分裂。躁狂抑郁症是以原发性情感情绪障碍为临床表现,躁狂发作期言语明显增多,联想加快,观念飘忽,注意不集中,情绪极端高涨,精力非常充沛,自我评价过高,行为轻率;抑郁发作期言语明显减少,感知迟钝,联想困难,思维迟缓,情绪低落,甚至出现轻生念头。
;
关于什么是心理问题和什么是心理问题解决机制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什么是心理问题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