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鲔鱼 黑鲔鱼叫什么名字

古泉百科 678 0

今天给大家聊到了黑鲔鱼,以及黑鲔鱼叫什么名字相关的内容,在此希望可以让网友有所了解,最后记得收藏本站。

“鲔鱼”怎么读?

“鲔鱼”读作wěi yú。

黑鲔鱼,鱼类的一种,体呈纺锤形,背黑蓝色,腹灰白色,背鳍和臀鳍后面各有七或八个小鳍,肉食性,生活在热带海洋。濒危动物。中国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

体形较长,粗壮而圆,呈流线形,向后渐细尖而尾基细长,尾鳍为叉状或新月形。尾柄两侧有明显的稜脊,背、臀鳍后方各有一行小鳍。具有鱼雷体形,其横断面略呈圆形。

鲔的形状也很奇特,它的整个呈流线型,顺着头部延伸的胸甲,仿佛是一块独特的能够调整水流的平衡板。另外,鲔的尾部呈半月形,使它在大海里能够很快地向前冲刺。

强劲的肌肉及新月形尾鳍,肩部有由渐渐扩大的鳞片组成黑鲔鱼了胸甲,背侧较暗,腹侧银白,通常有彩虹色的光芒和条纹。另一特征是肚皮下有发达的血管网,可以作为一种长途慢速游泳的体温调节装置。

扩展资料:

一、分类及营养

鲔鱼属干鲭鱼科鲔鱼属,因此还有其黑鲔鱼他种类的鲔鱼,如黑鲔、短鲔、黄鳍鲔、长鳍鲔、青甘鲔、南鲔.....等。其中黑鲔鱼就是日本料理店贵的吓人的TORO,一克不到200公克索价近千元。

鲔鱼体内含有很多维生素E,最近发现鲔鱼还含有一种叫做硒的微量元素。虽然人体物内的硒含量很少,但硒是人体的一种必需物质,具有预防动脏硬化、延缓衰老的功能。

硒还有防止体内生成过氧脂质的能力。保护细胞的生物膜免于被氧化分解,其作用比维生素E大50~100倍。

二、分布范围

鲔属鲈形目鲭科,华人世界又称为“吞拿(鱼)”。是大洋暖水性洄游鱼类,主要分布于低中纬度海区,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都有广泛的分布。黑鲔鱼我国东海、南海也有分布。

同鲔最相似的是鲣属鱼类,最简单的区分方法是鲣属腹部有4-6条黑色纵带,其它相近鱼种如舵鲣、狐鲣等有暗色纵带等。而鲔类,鱼体无任何黑斑,或深色纵纹。鲔腹鳍明显比舵鲣、狐鲣的长。

科学研究表明,大多数鲔栖息在100-400米水深的海域,幼体的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以及鲣鱼都栖息在海洋的表层水域,一般不超过50米水深,而成体的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栖息水层比较深,大眼金枪鱼的栖息水层深于黄鳍金枪鱼。

它的产卵期很长,产卵海域甚广,使得全年都有金枪鱼在各海域中产卵,加上旺盛的繁殖力,全世界的食家才得以享受它得鲜美滋味。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鲔

黑鲔鱼是什么鱼?

黑鲔鱼(Thunnus thynnus),俗称魠乐或黑黯鲳,中文学名北方蓝鳍金枪鱼或是北方蓝鳍吞拿鱼,生活在大西洋的西部和东部以及地中海和黑海特色为鳍部为较深的青色,背部至腹部则为银灰色。

在南非有独立的族群,爱沙尼亚被认为不属本种分布范围,在日本还有该鱼种的养殖业。

黑鲔鱼肚子的肉质是生鱼片的极品,日语称Toro,肉质肥美,是日本生鱼片中的极上品,价位自然也因嗜好此道者的偏爱,随之提高。媲美冰淇淋,入口即化;背部是台湾松板,乾煎后,口感柔软,有如松板牛肉;下巴适合烧烤,鱼头用来炖汤或清蒸整条鲔鱼皆是美食家的最爱。

产量是鲔鱼的渔获量之2%,是鲔鱼类中最大的,分布北半球温带海域,属高度洄游鱼种。

台湾一般以黑鲔鱼肚当作生鱼片中的最好美食、背部吃起来就像高级牛肉、下巴多用烤的来吃、鱼头则是拿来煮汤或清蒸。血液含有铁质、鱼肉富则含EPA、DHA、核酸与多种维生素,黑鲔鱼身价超过民间的乌鱼子。

黑鲔鱼因受到日本等国家大量捕捞食用,数量大减且濒临绝种,极可能在近数十年内灭绝。

种类

黑鲔鱼有两种,一种是南方黑鲔(俗称油串)分布于南半球,另一种为北方鱼鲔(即俗称的黑瓮串),每年四至六月随着黑潮北上,经兰屿及绿岛附近海域,此时正是台东沿海飞鱼产卵季节,黑鲔鱼可能为捕食飞鱼而改变游速深度,因此东港鲔钓渔船在20~30公尺深的海域即可钓获。

此时正值交配期,黑鲔鱼的油腹非常饱满充实,且肉质丰实,制成生鱼片,入口即化,堪极品珍肴,虽然渔期不过短短三个月,东港黑鲔鱼的产量及产值,都是全省第一名,连日本老饕都趋之若鹜,不惜岛运抢鲜,因为等到七八月间,鲔鱼游至日本海域时,其油腹己不再肥厚好吃,还略带酸味。

因此翘船长在鲔鱼季时,特选顶级肉质的黑鲔鱼,超低温并真空包装保存,希望老饕们一年四季都可享用此人间极品。

黑鲔鱼就是三文鱼吗?

不是同一种鱼。

鲔鱼又吞拿鱼、金枪鱼,黑鲔中国称为蓝鳍金枪鱼。它是一种生活在海洋中上层水域中的鱼类,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广阔水域,属大洋性高度洄游鱼类。

从生物学的分类上讲,广义的金枪鱼是指鱼类中的鲭科、箭鱼科和旗鱼科共计约30种鱼类。经济价值较大的种类包括蓝鳍金枪鱼、马苏金枪鱼、大眼金枪鱼、黄鳍金枪鱼、长鳍金枪鱼、鲣鱼等6种,其中蓝鳍金枪鱼、马苏金枪鱼、大眼金枪鱼、黄鳍金枪鱼是生鱼片原料鱼、长鳍金枪鱼和鲣鱼主要用来做金枪鱼罐头原料,但是,最近也用长鳍金枪鱼来做生鱼片。

大多数金枪鱼栖息在100-400米水深的海域,幼体的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以及鲣鱼都栖息在海洋的表层水域,一般不超过50米水深,而成体的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栖息水层比较深,大眼金枪鱼的栖息水层深于黄鳍金枪鱼。

金枪鱼是鱼类中的游泳能手,它游泳速度快,旅行范围远达数千公里,能作跨洋环游,被称为“没有国界的鱼类”。根据科学家研究,金枪鱼是唯一能够长距离快速游泳的大型鱼类,实验显示,金枪鱼每天游程可以达到230公里。

 金枪鱼体呈纺锤形,使金枪鱼游泳的阻力减少,一般时速为每小时30-50公里,最高速可达每小时160公里,比陆地上跑得最快的动物还要快。从金枪鱼的品种看,生鱼片质量由高至低分别为蓝鳍金枪鱼、马苏金枪鱼、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蓝鳍金枪鱼和马苏金枪鱼产量较低,价格非常高,常见的金枪鱼鱼片是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制成的。

鲔鱼的DHA、EPA含量为鱼类之冠,鲔鱼之营养成分如下:蛋白质24,3%,脂肪0.5%,醣类O.M,钙2mg%,铁1.0m9%,钾580mg%,维生素A20IU%、B1 0.10mg%、B2 0.15mg%、C 2mg%、菸硷酸14.5mg%, EPAl59mg%、DHA640mg%,牛磺酸127mg%。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之健康美容食品,含丰富之蛋氨酸及胱氨酸,能增强化肝脏功能;含高量牛磺酸,可降低血压及血中的胆固醇,防止动脉硬化;含大量的EPA及DHA,可防止心肌塞梗塞及血栓;含丰富的核酸可防止老化;含铁质及维生素Bl2,可预防及治疗贫血;蛋白质生物价90,是最良好的蛋白质来源;含维生素B6及菸硷酸,有助于儿童发育;含丰富的钾,能稳定神经与肌肉功能。 与沙丁鱼、三文鱼合为世界营养学会推荐的三大营养鱼。

三文鱼(salmon),三文鱼是英语Salmon的音译,其英语词义为“鲑科鱼”三文鱼分为鲑科鲑属与鲑科鳟属,所以准确的说Salmon是鲑鳟鱼。三文鱼(salmon)也叫撒蒙鱼或萨门鱼,是西餐中较常用的鱼类原料之一。在不同国家的消费市场三文鱼涵盖不同的种类,挪威三文鱼主要为大西洋鲑,芬兰三文鱼主要是养殖的大规格红肉虹鳟,美国的三文鱼主要是阿拉斯加鲑鱼。大马哈鱼一般指鲑形目鲑科太平洋鲑属(Oncorhynchus)的鱼类,有很多种,我国东北产大马哈鱼(Oncorhynchus

keta)和驼背大马哈鱼(Oncorhynchus gorbuscha)等。

三文鱼体侧扁,背部隆起,齿尖锐,鳞片细小,银灰色,产卵期有橙色条纹。鲑鱼肉质紧密鲜美,肉色肉色橙红,肉质细嫩鲜美,口感爽滑,既可直接生食,又能烹制菜肴,是深受人们喜爱的鱼类。

黑鲔鱼和蓝鳍金枪鱼的区别

没什么区别。

“黑金枪鱼和蓝鳍金枪鱼没有区别。黑金枪鱼的中文学名是北方蓝鳍金枪鱼或北方蓝鳍金枪鱼。黑金枪鱼,俗称快乐或鳜,栖息在大西洋的东部和西部,以及地中海和黑海的黑金枪鱼。其特点是鳍为暗青色,背部和腹部为银灰色。

没什么区别。

台湾的黑尾鱼是什么鱼?

是黑鲔鱼

鲔鱼属於鲈形目,鲭科,为大洋中表层水域的洄游性、暖海性鱼类,有乘暖流作大回游之特性,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洄游性经济鱼产。此外,鲔鱼属於肉食性,以小鱼、糠虾类、鱿鱼类等小型动物为食。

目前全世界的鲔鱼共有十五属五十种,而台湾产九属二十一种。在市面上,比较常见的有黄鳍鲔、长鳍鲔、大目鲔等,另外,在每年四到六月间,还可看到鼎鼎大名的黑鲔鱼。在这麼多种类的鲔鱼中,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侧线的皮下,有一层红色肉或称为血合肉,是为了贮存氧气,供回游时肌肉持续运动所需,并且也能够调节体温。

在所有鲔鱼中,以黑鲔鱼的体积最为庞大,同时也是最为昂贵的一种鲔鱼。黑鲔鱼可分为北方黑鲔和南方黑鲔,而北方黑鲔又可再细分为太平洋黑鲔和大西洋黑鲔;南方黑鲔则专指分布於南半球的三大洋,亦即南太平洋、印度洋和南大西洋的黑鲔鱼。至於每年四到六月间,屏东县东港地区近海鲔钓渔船,到台湾东部海域所钓获的鲔鱼种类,为北方黑鲔中的「太平洋黑鲔」。

太平洋的北方黑鲔,於每年四月至六月间,洄游至日本与菲律宾间(此即在台湾东部)之海域产卵,其后於七月间到达日本本州岛,八月间游到日海附近。日本南方产出的仔鱼,之后随潮流北向游到日本。在那里,体长 15 ~ 60 公分 ,体重 100 ~ 500 公克的黑鲔仔鱼开始被捕捉。这些鲔鱼有的留在西太平洋,有的约在一至二岁时,洄游到东太平洋,其他在纽西兰和澳洲附近捕捉到的北方黑鲔,都没有幼鱼,所以该地区应该非北方黑鲔产卵地。目前我们捕获的黑鲔鱼,大部分为产卵的族群,所以比其他国家更容易捕获到成鱼和仔鱼。

而台湾滥捕的就是黑鲔鱼

重点提要

■寿司和生鱼片受欢迎的程度大幅提升,已使黑鲔受到严重伤害。无论是大西洋、太平洋或印度洋,过渔已经使黑鲔族群大幅减少,朝向灭绝。管理单位无法设定严格的渔获配额,而非法捕捞也四处横行。

■圈养繁殖可能可以挽救黑鲔,不过困难重重。日本和欧洲的研究团队已经在实验室里繁殖鲔鱼,而现在澳洲有一家公司正试图把这种技术扩大到商业规模。

鲔鱼有很多种,拿来做三明治或沙拉的罐头鲔鱼,通常不是正鲣就是长鳍鲔。正鲣体长约一公尺,世界各地的捕获量都很大,被当成「浅色鲔鱼」来贩卖;长鳍鲔则是另一种市场上称做「白肉鲔鱼」的小鱼。体型较大的黄鳍鲔和大目鲔也被大量捕捞,不过这两种鱼做成寿司并不怎麼美味,通常拿来烤。而鱼中的巨无霸——蓝鳍鲔(即黑鲔鱼),是寿司及生鱼片的首选,成为世界上最令人垂涎的食用鱼,但黑鲔也因此跃上另一项不怎麼光彩的排行榜冠军:它可能是濒临绝种危机最高的大型鱼类。过渔问题不断把黑鲔推向灭绝,它们可能很快就会消失,除非鱼类养殖业者学会如何圈养繁殖。

目前所知最大的黑鲔,体重将近750公斤、体长4公尺,它甩动弯刀般的尾鳍,划破海水前进,让身上巨大的肌肉块保持温热。世界上有近两万种鱼类绝大部份都是冷血动物,体温和它们生活的海水差不多,黑鲔却是少数的温血鱼类之一。在海面下一公里潜游时,水温可能只有5℃,黑鲔却可维持27℃的体温,与哺乳动物很接近。黑鲔也是游速最快的鱼类之一,可以加速到时速80公里,并横越整个大洋。由於黑鲔是如此杰出的游泳健将,因此1990年代科学家试图制造机器鱼时,就以黑鲔为蓝本,设计出具有子弹形身体、弯月形坚硬尾鳍的机器鱼。研究者发现,黑鲔尾巴的功效在於尾部快速来回甩动时,产生涡流与涡流间的交互作用。不过电动鱼产生的流体动力远不及真正的黑鲔,发明人提安达芬罗兄弟写下这样的句子:「当机器鲔鱼的设计越来越精细复杂时,我们就更敬佩活生生的鲔鱼。」

黑鲔和狼一样,通常集体狩猎,组成高速行进的抛物面队形,集中追赶猎物,使掠食者比较容易逼近猎物。鲔鱼适应高速追逐的代谢状态,不过身为机会主义者(如有必要也是强迫进食者),它们会吃下任何出现在眼前的猎物,不管是游速快的鲭鱼、底栖的鲽鱼,甚至定栖的海绵。美国麻州海洋渔业局的蔡斯主持了一项胃内容物的研究发现,新英格兰黑鲔最主要的食物,依重量来分依序是大西洋鲱鱼、玉筋鱼、扁,以及各种乌贼(其他的食物包括乌鲳、银无须鳕、美洲菱、美洲鲽、油鲱、海马、鳕鱼、鲽鱼、青鳕、单棘魨、鱵鱼、杜父鱼、刺鲨、鳐、章鱼、小虾、龙虾、蟹、樽海鞘和海绵)。只要猎得到,鲔鱼什麼都吃,它们几乎猎得到所有会游泳的东西(或甚至漂浮、爬行、固定在海底的东西)。总之,它们是靠视觉来狩猎的。

从猫食变身顶极寿司

黑鲔并非自古以来就是佳肴,在1900年代初,黑鲔被称为「马鲭鱼」,它们的红色鱼肉味道较重,被认为只适合给猫、狗吃。不过,在美国纽泽西和加拿大新斯科细亚地区,专门猎捕大型鱼类的渔夫仍然喜欢黑鲔,因为这种强壮有力的鱼是值得一战的对手。受欢迎的美国西部小说作家葛雷(Zane Grey,其作品Riders of the Purple Sage曾被改编为电影「荒野情天」),把他那可观的版税(他的小说销售量超过1300万本)大多投资在渔具、船只,以及到特殊地点寻找鲔鱼、旗鱼及马林鱼的旅费。旗鱼虽然也可以吃,但鲔鱼和马林鱼才是真正的猎捕对象。黑鲔一直到20世纪后半叶成为食用鱼时,价值才节节高升,同时寿司也开始出现在世界各地的菜单上。

有人可能以为寿司和生鱼片成为日本人的主食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但事实上,生鱼片广泛消费却是近代的现象。日本人的蛋白质来源大多依赖海洋提供,而鱼不能放著任其腐坏,所以他们用烟熏或腌渍法来保存鱼肉。战后,冰箱引入日本,原本只能用烟熏或腌渍法保存的鱼,几乎可以无限期地保鲜,而渔业的新技术,如延绳钓渔法(使用特别长的线并装上许多饵钩)、围网捕渔法(使用大型渔网,可以围住整群的鱼),再加上船上的冷冻库,整体条件对日本人的饮食习惯产生史无前例的改变。黑鲔的地位从武士不吃的「肮脏鱼肉」,晋升为价格可以媲美松露和鱼子酱的珍贵鱼肉(日本人称黑鲔鱼为maguro),「鲔鱼肚肉」(toro)又是其中最上乘的部位,是成熟黑鲔富含脂肪的腹部。松露和鱼子酱之所以昂贵,是因为稀有,黑鲔则不同,这些原本被视为不可食用的鱼,在近海处就可以找到大量的鱼群,因而迅速变成国际地位崇高的菜色。2001年东京的筑地鱼市场,就曾经创下一条黑鲔17万 3600美元(约合新台币520万元)的高价。

40年前的美国,吃生鱼还被认为是宗教亵渎,现在寿司和生鱼片已成为家常便饭,在超市、小吃店与高级餐厅都买得到。在美国,寿司的最高殿堂或许算是日本名厨高山雅方2004年於纽约市开张的「雅寿司」(Masa)餐厅,一套定食要价350美元(不含税、服务费和饮料,约合新台币一万元),雅寿司立刻变成纽约市最昂贵的餐厅,两人份的午餐或晚餐动辄超过1000美元。

一片可以卖到数百美元的鱼肉,理所当然会吸引大批渔船的兴趣。人们蜂拥混战、提供鲔鱼给日本的寿司和生鱼片市场,必然使得全球鲔鱼渔业竞争激烈。日本人试图捕捉自己海域的鲔鱼(学名为Thunnus orientalis的太平洋黑鲔)来填满他们的食物储藏室(以及冷冻库和鱼市场),不过他们很快观察到北大西洋的黑鲔更大、数量也更丰富,在美国的某些港口(例如在麻州的格洛斯特与巴恩斯特伯),时常可见进口黑鲔鱼到日本的大买家,早就在码头准备好测试鲔鱼的脂肪含量,一旦测试通过,就当场把鱼买下、装上船运到日本。

研究者过去相信大西洋黑鲔(Thunnus thynnus)有两个独立的族群,一个待在大西洋西部、在墨西哥湾繁殖,另一个族群则在大西洋东部觅食、在地中海产卵。成立於1969年的管理机构「国际大西洋鲔类资源保育委员会」(ICCAT)根据这两个族群的概念设定了渔获配额,严格限制西部大西洋黑鲔(早在1970年代就变得很少)的渔获量,但对东部大西洋黑鲔却容许较高的渔获量。不过在1950与60年代,由伍兹赫尔海洋研究所的马瑟尔与卡瑞首先开始的标记实验(后来由史丹佛大学霍普金斯海洋研究站的卜洛克加以改进)却指出,黑鲔的族群和既定的看法不同:墨西哥湾和地中海的确是大西洋黑鲔的繁殖地,但黑鲔个体却可以横越整个大洋,而且两个族群的觅食范围是重叠的。由於ICCAT没能阻止大西洋东部的过渔行为,整个海洋的黑鲔族群数量已经衰竭。

而地中海地区的状况可能更糟,渔民想法与技术发源於南澳(捕捉南方黑鲔,Thunnus maccoyii),围捕成群未成熟的鲔鱼,用漂浮围栏拖到海洋养殖场,在那里把鲔鱼养肥,直到可以宰杀、运到日本。法规禁止渔业船队把体型不足的鲔鱼带离地中海,但没有禁止捕捉未成熟的鲔鱼、在漂浮围栏里把它们养肥。每个地中海国家(除了以色列)都钻这个法律漏洞在近海处拥有鲔鱼养殖场,西班牙、法国、义大利、希腊、土耳其、赛普勒斯、克罗埃西亚、埃及、利比亚、突尼西亚、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和马尔他的渔民,捕捉的未成熟鲔鱼数以万计。如果要设计一种保证可以摧毁繁殖族群的方法,就是把还没成熟到可以繁殖的鱼捉起来,养在围栏中,直到可以宰杀为止。一旦围栏养殖场被看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会让问题更严重。2006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呼吁地中海地区停止捕捉鲔鱼,但在庞大经济利益下,不难想像起不了多少作用。去年11月,ICCAT不顾保育人士的呼吁,把2008年的渔获配额制定得和2007年差不多,并采用一项计画,要在2010年把地中海的鲔鱼捕捉量缩减20%,之后再减更多,美国代表团主任谴责这是一种姑息,指ICCAT「没有遵循其成立宗旨」。

不过,即使制定比较低的配额,黑鲔仍身陷危机。鲔鱼业界充斥著非法、无法管理的船队,他们根本不在乎渔获配额、限制、国界,以及任何可能威胁他们捕鱼的规定与法规。再者,日本市场每年狼吞虎咽六万公吨的黑鲔,超过全球捕获量的3/4,他们只管急切地购买鲔鱼,却不管鲔鱼是从哪里、用什麼方法捉来的。日本渔民甚至规避自己政府的限制,每年把数千吨非法捕捉的鲔鱼带上岸,然后窜改自己的渔获数据。如果鲔鱼捕捞不是用这麼残酷的方法,对於鲔鱼,还有对最终的消费者来说,当然会比较好;但要改变这种状况,几乎等於要改变人性的根本。当鲔鱼族群持续下降,日本人对鲔鱼肚肉的要求仍日益上升,鲔鱼供应量少让价格升高,更高的售价只会使鲔鱼捕捞更剧烈,更剧烈的捕捞当然只会导致鲔鱼数量更少。(如果日本人降低对黑鲔鱼肉的需求,情况就会不同;不过这就好像要美国人放弃吃汉堡一样。)看起来,黑鲔的唯一希望,是圈养繁殖。…

黑鲔鱼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黑鲔鱼叫什么名字、黑鲔鱼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标签: #黑鲔鱼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