黝帘石 黝帘石手镯的功效和作用

古泉百科 1036 0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黝帘石,以及黝帘石手镯的功效和作用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黝帘石的矿物特性

黝帘石(zoisite,羟基矽酸钙铝,Ca2AlOAl2(SiO4)(Si2O7)(OH))是以首先在奥地利萨屋阿尔卑斯山发现该矿物的博物学家--S.Zois(1947~1819)的姓名来命名的;属于绿帘石(epidote)矿物家族的一员--是个结晶构造复杂的矿物:矿物内部由岛状、单一的硅氧四面体(SiO2)以及两个硅氧四面体相衔接的结构单元(Si2O7)所组成;属于斜方晶系,常见柱状结晶,晶面上明显可见的纵向线状纹路是黝帘石外型上重要特征! 黝帘石硬度6~6.5、比重3.55;具有玻璃光泽,透明或半透明,颜色有无色、白色、灰色、绿色、黄棕色、黄色、蓝色、粉红色等;黝帘石具有多个变种,例如与红宝石共生的绿色黝帘石变种以及粉红色的锰黝帘石等,这些变种大多以不透明块状的型态产出,因此都不大适合作为宝石饰品,仅有带蓝紫色的黝帘石变种--又称之为坦桑石(tanzanite,亦有人称之为坦尚尼亚石、丹泉石或月泉石),为珠宝级的矿物。

黝帘石(坦桑石)

黝帘石(Zoisite)为硅酸盐矿物。早期,作为装饰材料,自20世纪60年代在坦桑尼亚发现了蓝—紫色的透明晶体之后,黝帘石在宝石业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为纪念当时新成立的坦桑尼亚共和国,被命名为坦桑石(Tanzanite),该宝石在国外常被称作丹泉石。

一、坦桑石的基本性质

(一)矿物名称

黝帘石(Zoisite)。在矿物学中属绿帘石族。

(二)化学成分

Ca2Al3(SiO4)3(OH),可含有V、Cr、Mn等微量元素。

(三)晶系及结晶习性

斜方晶系,晶体常沿Y轴延长,呈柱状或板柱状(见图3-1-404),有平行柱状条纹,横断面近于六边形。亦呈柱状晶粒的集合体。

图3-1-404 黝帘石原石

(四)光学性质

1.颜色

常见带褐色调的绿蓝色,还有灰、褐、黄、绿、浅粉色等。经处理后,经去掉褐绿至灰黄色,呈蓝色、蓝紫色(见图3-1-405)。

图3-1-405 蓝色坦桑石

2.透明度及光泽

透明,玻璃光泽。

3.光性

二轴晶,正光性。

4.折射率及双折射率

折射率为1.691~1.700(±0.005);双折射率为0.008~0.013;色散为0.021。

5.多色性

三色性强,绿色的多色性表现为蓝色、紫红色、绿黄色;褐色的多色性为绿色、紫色和浅蓝色,而黄绿色的多色性为暗蓝色、黄绿色和紫色(见图3-1-406)。

图3-1-406 黝帘石明显多色性

6.发光性

长、短波紫外光下均显惰性。

7.吸收光谱特征

蓝色黝帘石595nm有一吸收带,528nm有一弱吸收带(见图3-1-407)。

黄色黝帘石455nm处有一吸收线(见图3-1-408)。

图3-1-407 蓝色透明黝帘石光谱

图3-1-408 黄色黝帘石光谱

(五)力学性质

1.解理

一组解理{100}完全,贝壳状到参差状断口。

2.硬度

摩氏硬度为6~7。

3.密度

3.35(+0.10,-0.25)g/cm3。

(六)显微特征

具汽液包体,可见阳起石、石墨和十字石等矿物包体(见图3-1-409)。

图3-1-409 黝帘石的黄色至锈褐色的十字石内含物(暗域照明)

(七)特殊光学效应

可见猫眼效应,坦桑石猫眼稀少,在史密桑尼博物馆有一颗稀有的坦桑石猫眼重达18.2ct。

二、坦桑石的优化处理

由于天然黝帘石颜色较杂,故对其进行人工处理。一般将其加热,使钒的化合价由三价变为四价,产生紫、蓝色,其颜色稳定,不可检测。绿色的宝石级黝帘石一般不经热处理可直接使用。

三、坦桑石与相似宝石的鉴别

坦桑石与紫蓝色蓝宝石和堇青石易混淆,但据其明显的多色性和与两者不同的折射率值和密度值可将它区别出来。

四、坦桑石的产地简介

黝帘石为区域变质和热液蚀变作用产物,宝石级黝帘石的产地有坦桑尼亚、美国、墨西哥、格陵兰、奥地利、瑞士等。坦桑尼亚是世界上宝石级黝帘石(坦桑石)的主要出产国,其重要产地在里拉蒂马地区的梅勒拉尼。

黝帘石(坦桑石) Zoisite

一、黝帘石黝帘石的基本特征

化学成分为钙铝含水硅酸盐黝帘石,晶体化学式:Ca2Al3[SiO4][Si2O7]O[OH]。斜方晶系。晶体呈柱状、通常有晶面上有纵纹黝帘石,也有以块状、致密状、柱状集合体产出。颜色有蓝、紫、黄、绿和褐色黝帘石,但纯正的坦桑石呈蓝到紫色的透明品种。呈玻璃光泽、透明至半透明,有一组完全解理,硬度6~6.5,密度3.15~3.38g/cm3,折射率1.69~1.70,双折射率0.006~0.013,其吸收光谱在黄光区有1个带,在绿和蓝区有2个弱带。具强的多色性。光性为二轴晶(+)。

二、黝帘石的类型、鉴别、成因和产地简介

(1)黝帘石按颜色不同可分3个类型:

1)蓝色黝帘石:亦称坦桑石,于1967年首次发现于坦桑尼亚而得名。或经加热去掉褐绿至灰黄色,只剩下蓝紫色。具有紫、绿、蓝色的强多色性。产地在坦桑尼亚和肯尼亚。

2)粉红色黝帘石(即锰黝石):由锰而产生浅粉红至浅紫红色块状集合体。透明至半透明。主要产在挪威、奥地利、澳大利亚、意大利和美国。

3)白色、微灰绿、浅黄绿的钠黝帘石:因外观像玉,是黝帘石和钠长石的混合物,主要用于玉雕石料。产地为澳大利亚、中国和瑞士。

(2)鉴别:主要依据颜色、多色性及物性参数来识别。

(3)成因产状:黝帘石主要为区域变质和热液蚀变的产物。

黝帘石的简介

黝帘石是钙铝羟基孤立双四面体矿物,也是硅酸盐矿物,属于绿帘石组群。 常见带褐色调的绿蓝色,还有灰、褐、黄、绿色等。透明,玻璃光泽。解理不发育,贝壳状到参差状断口。硬度6~7。比重3.35。

黝帘石的硬度超过莫氏硬度6级, 比重约在3.10~3.38之间,视乎不同的石种。 多色性、折射率值和密度值。晶面上明显可见的平行线状条纹是黝帘石外型上重要特征。

成因及产状:黝帘石产自多种岩石,包含变质岩是低级到中级区域变质下的产物,沉积岩以及花岗岩等,也可是热液蚀变作用下的产物。 60年代在坦桑尼亚发现了蓝到紫色的黝帘石透明晶体,又称为坦桑石。

黝帘石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黝帘石手镯的功效和作用、黝帘石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标签: #黝帘石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